「陸生來台」被視為兩岸交流實踐的新突破,第一批正式開放招生入學的陸生,在台灣學習已經一年多,如今第二屆陸生即將入學,「陸生來台」政策究竟是有助於開展台灣教育產業,還是會在政策束縛下後繼無力?再次受到關注。
為了促進兩岸學生交流、刺激台灣學生競爭力,政府在2010年修改陸生來台政策,教育部以「三限六不」作為陸生來台就學和大學學歷的採認原則,但是,多數台灣民眾對這項政策概念依舊模糊。所謂「三限」,指的是「限制採認高等學歷」、「限制來台陸生總人數」、以及「限制採認的學歷範圍」;「六不」則是,不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政府預算補助、不允許校外打工或兼差、不得報考公職,以及不會有就業問題。相較於鄰近的香港提供高額獎學金、給予居留權,甚至國籍認定等優惠條件吸引外國學生,台灣的兩岸交流政策顯得相對嚴格。
多數陸生來台之前,對於台灣都沒有太明確的認知,但你我或許沒有想到,不少陸生是抱著「台灣夢」而申請來台。大陸熱門的文化社群網站「豆瓣」,其中就有為數不少的文章以「去台灣」、「我們的夢想在台灣」為主題,討論台灣在地文化、生活型態和旅遊景點。
事實上,許多陸生來台前的台灣印象,來自於種類豐富、娛樂效果十足的台灣綜藝節目。透過這些節目中對食衣住行、社會時事的描述和呈現,使大陸年輕人對台灣寶島產生濃厚興趣和嚮往。此外,國片也是大陸年輕人了解台灣的一個主要窗口。例如,以年輕世代感情為主題的「藍色大門」、「六號出口」、「聽說」;「不能沒有你」,近期更有「艋舺」、「陣頭」、「海角七號」等以台灣傳統歷史和生活背景為表現對象的電影,都成為兩岸學生認識彼此的好話題。
目前,招收陸生的學校都有專門處理陸生在台問題的窗口,他們能夠盡量做到的,不是外界以為的「特別優待」,只是盡量讓陸生在生活上享受到與其它外籍生和僑生相等的權益和照顧。世新大學「境外生辦公室」負責人說,「陸生在台就學,最常面臨的兩個問題就是經濟和醫療」。即使生活費可以依靠家庭資助,不過,一旦生病或受傷,門診、住院的醫療費用在沒有健保補助的情況下,常會成為一筆相當大的開銷,有時甚至寧可忍痛,不要就醫。不過台灣人引以為傲的人情味,在最近「陸生是否納入健保」的議題討論上,似乎並沒有充分呈現出來。
「三限六不」因此被質疑是否是一項「歧視政策」。政策的原始目的是為保障台灣學生權益,避免陸生可能搶佔本國學生教育資源,或危害國家安全。但政策同時也降低陸生的來台意願,即使已經來台,也會因為學業和生活上的種種不便、不公平,而感到困擾。不可否認的是,相關政策的形成,其中有太多的政治考量。面對陸生在台的種種問題,招生學校往往也是第一次遇到,負責人只能盡量為他們著想,發生問題的時候代為諮詢和協助解決,從無到有,摸索出有效的處理方式。當然,不同學校之間的做法和積極程度又各有差別。
還是有台灣人會問:「沒有健保、不能開戶、不能打工、不能留在台灣工作,你為什麼還要來台灣?」在一場北部陸生座談會中,多數陸生都表示,在台灣的收穫多寡、觀感和體驗,絕大部分和對台灣的了解程度、期待、以及在台生活中的個人心態有關,目前唯有期待政策未來可能鬆綁,他們希望「至少可以在台灣打工,瞭解台灣的工作環境」。
現階段,兩岸交流對於來台陸生和台灣學生來說,都還保持著新鮮感,彼此了解有多深,想像有多具體,心態有多開放,體驗就有多美好。一名在台陸生曾投書感性表示「我上輩子應該是台灣人」;一名大陸交換生離台之前,也寫下「從一代女皇到夜市人生,莒光園地到霹靂布袋戲……馬偕到陳樹菊,王永慶到張榮發,蔣方良到周美青」等一連串文字,描述自己對台灣文化的了解。因為在台時間有限,來台機會珍貴,陸生們反而更仔細觀察、融入台灣的在地生活,不僅上課時勇於提問,下課後也樂於和台灣學生辯論敏感的政治議題。
近日有人主張陸生在台應該修習所謂「民主學分」,其實這些多樣文化經驗所蘊含的,正是台灣社會難能可貴的民主包容性。民主和人權,不需要明文規定,不需要刻意提醒,只要陸生有心學習、積極互動,自然就能有最深度的體會。
資料來源: 中廣新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