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感謝各位朋友對於本站的支持鼓勵,為了提供更完整的內容,筆者將過去獨立版面的文字集結於新站:夏一跳的私房觀點(樂觀進取愛分享),歡迎舊雨新知繼續給予批評指教!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中國EMBA教育發展的四大趨勢

中國EMBA發展即將跨入第十個年頭,既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也面臨著殘酷市場競爭下的生存危機,可謂商機與危機並存。
EMBA院校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EMBA生源一直保持著持續增長,但卻趕不上“擴招”速度,申請人數在持續下降。未來幾年,EMBA生源增速將放緩,師資和其他教學資源將更為緊缺,這使得市場競爭態勢雪上加霜。不能取得某一細分市場優勢地位或者沒有建立自己品牌特色的項目將面臨生存壓力。
在這一背景下,EMBA發展呈現品牌兩極分化、專業細分化、生源中層化、全球融合化四大趨勢。

品牌分化—呈三個世界且兩極分化

中國商學院EMBA項目品牌將出現分化,呈現“三個世界、兩極分化”之勢。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戴亦一認為,處於“第一世界”的是名校,生源充足,選擇餘地大,教學從簡單引進到有機整合;處於“第二世界”的是有特色和地域性的項目,普遍具有價格優勢,佔領一定細分市場;處於“第三世界”是少量發展差的第一批批准項目和大部分剛批准的項目,面臨生源緊張、收費低、師資不穩定等問題,將會陷入競爭紅海甚至可能被淘汰。

從EMBA學費上,也基本將這一格局體現出來,國務院學位辦對中國項目EMBA的指導價格為20萬元,綜觀中國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64個EMBA項目,其中25個EMBA項目學費超出了20萬的指導價,佔39.06%;6個EMBA項目學費執行20萬的指導價,佔9.37%;33個EMBA項目學費低於20萬的指導價,佔51.57%。

浙大管理學院副院長衛龍寶認為,從長遠看,EMBA會出現分化,商學院EMBA項目數量從原來的23家到64家,師資與辦學水準參差不齊,一些項目難以達到讓企業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的目標。有的學校項目沒有特色,招生越來越困難,生源品質越來越差,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

專業細分化—“量身定制”的EMBA

細分化、專業化將成為EMBA教育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學員們遇到問題的差異度越來越大;將相同行業或關聯行業的企業管理者集中授課,對具有相對針對性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將成為商學院未來努力的方向。一些商學院先後推出房地產、金融、醫院、傳媒等方向的EMBA項目,為某一領域或行業“量身定制”。這樣的“專業EMBA”項目已經多達幾十個。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志學表示,光華在此次EMBA改革中特別推出了通修課,打破EMBA學員班級界限,按照企業存在的不同問題自由組合成班級,專門針對某些問題進行研究、分享。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執行院長湯谷良介紹,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去年推出了“現代影視傳媒管理EMBA”項目。這個班結合影視傳媒行業管理的特殊性而設立影視策劃與製作、製片管理、行銷管理、電影行銷與發行、全球電影產業化現狀與研究等特色課程。在學科設置上跨越影視和管理,培養既懂藝術又懂經營管理、熟悉國際運作的複合型人才。

生源中層化—創業創新動力

沒有讀過EMBA的企業家逐年減少,高層次生源的爭奪越來越激烈。EMBA生源以前以企業老闆為主,現在雖然仍以老闆為主,但職業經理人的比例在增加,尤其是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甚至中層管理人員的比例在增加。
近年來,一批IT、金融、新能源、文化創意等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不斷涌現,造就了一批年輕的創業家,成為EMBA新的生源,這也為EMBA的市場細分提供了市場動力。

面對學員所在行業的越來越多元化,生源越來越年輕化,如何化解EMBA的課程開發、師資匹配等方面的挑戰?
針對這一變化,EMBA的課程體系也應根據學員的變化做出調整,因為不同層次的學員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同的。企業老闆更多地需要提升領導力和擴展國際視野,而中高層管理者則需要更多專業技能的提升。
EMBA學員生源的中高層經理人的比例不斷提高,也讓創新創業成為EMBA新的拓展方向,清華大學EMBA學生就發起成立了創投基金,投資同學企業,利用EMBA共同資源幫助創業者實現多贏。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勇表示,一些中小企業創業者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由於自身受教育程度及能力的局限,常常會遇到一些企業發展的難題。歡迎中小企業管理者,尤其是民營企業高管來清華學習。

全球融合化—中國EMBA超越良機

與之前中國商學院單純引入國際課程、知名教授等不同,國外商學院越來越有求於中國的商學院。除了覬覦中國EMBA教育的市場商機外,更重要的是任何一個商學院的EMBA學員都不得不重視和研究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EMBA開始有了和國際商學院EMBA教育平等對話的機會,從“仰視”到“平視”,也是學習經驗和實現“彎道超車”的良機。
哈佛商學院在上海開設培訓中心後,其他國際一流商學院也相繼蠢蠢欲動,這也將中國的各大商學院置於國際競爭的平臺,中國外的EMBA教育也將在這個平臺上實現全球化融合。中國市場開放沒有讓中國企業垮掉,反而更具競爭力,同樣的道理,中國的EMBA在國際競爭中也會更加健康、理性和強大。

中國的EMBA教育同樣也需要國際化的視野。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宋華認為,中國企業眾多的國際並購為何會失敗,應該是EMBA教學的重要內容,中國的企業家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不了解社會結構、不了解利益相關者的情況下,企業不可能成功實現國際化。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大陸重點大學紛紛搶進兩岸人才交流

大陸教育資源有限,各重點大學紛紛與企業合辦民辦大學,在廣東尤其蓬勃發展,其中像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是率先與台灣交流的箇中翹楚;此外,占一國兩制與地利之便的香港,也搶進大陸發展,又以中文大學步伐最大,無論民辦大學、中文大學,都可以看到台灣人身影。
廣州學院是兩岸交流研習生人數最多、也是大陸首家設有「台灣高校研習生事務辦公室」的大學,主任是來自南台灣的呂芳員。
廣州學院國際交流中心主任張本慎表示,廣州學院下設國際商學院、外語學院,規畫與歐美各大學進行「二加二」國際教育交流,兩年在大陸、兩年在國外上課,取得兩校學位,但囿於法令,兩岸師生只能短期交流。
廣州學院兩岸研習生第一批二○一○年四十九人到樹德科技大學,創下兩岸學生交流人數最多紀錄。過台灣交流的陸生蔡坤勵說,台灣有較多體驗、實踐機會,很多案例課程,老師一直求新求變。
比起台灣,香港各大學進軍大陸教育市場,更為積極,深圳市虛擬大學園裡,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才剛落成,定位為高級管理人員教育中心,鎖定大中華經濟區市場的EMBA中文班,令人矚目。
中大商學院長黃德尊是台灣女婿,他說,中大在深圳,除了南山區研究院大樓、另在龍崗區有中大深圳校園,預計二○二○年落成,可容納師生一萬多人,將有助於拓展中國商學市場優勢、政商合作,提升研究水準及知識交流。
來自台灣的中大EMBA中文班主任杜志挺指出,兩岸三地已有台大、中大、清華等廿所大學MBA、EMBA課程,獲得國際權威的AACSB(國際商學院促進協會)認證,中大MBA課程成立最早,也最早獲認證,從兩岸教育合作經驗看,三地學生課堂表現,不分軒輊。
台灣MBA過去跟一般研究所無異,低學費、要寫論文,畢業生領的也是略高於大學畢業的「大六」薪水,最近部分大學推GMBA、IMBA,漸漸跟國際接軌。
來自台灣,中國平安銀行信用卡事業部副總經理王牧天說,選擇就讀中大,在於看中香港國際金融重鎮的龐大資源,與深圳前海金融經濟特區的未來發展潛力,課程安排學生到歐美重點市場實際參訪,也符合他的要求。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2012 年大學校院碩士班博士班聯合招收大陸地區學生簡章

本簡章係依據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第六條訂定之。
壹、報名
一、報名資格
凡符合下列資格者,得依本簡章之規定申請來臺升學:
(一)報考博士班資格:
應屆畢業生入學碩士班時戶籍所在地、非應屆畢業生現在戶籍所在地,為大陸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及廣東六省市之大陸地區人民,且有下列情形
之ㄧ者:
1. 持臺灣認可名冊所列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或機構(以下簡稱大陸地區高等學校
或機構)之碩士學位畢業證(明)書及學位證(明)書。
2. 具符合臺灣採認規定之香港或澳門大學校院碩士學位者。
3. 具臺灣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學校院碩士學位或具報考博士班同等學力資格
者。
4. 具符合臺灣採認規定之外國大學校院碩士學位或具報考博士班同等學力資格
者。
(二)報考碩士班資格:
應屆畢業生入學學士班時戶籍所在地、非應屆畢業生現在戶籍所在地,為大陸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及廣東六省市之大陸地區人民,且有下列情形
之ㄧ者:
1.持臺灣認可名冊所列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或機構之學士學位畢業證(明)書及
學位證(明)書。
2.具符合臺灣採認規定之香港或澳門大學校院學士學位者。
3.具臺灣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學校院學士學位或具報考碩士班同等學力資格
者。
4.具符合臺灣採認規定之外國大學校院學士學位或具報考碩士班同等學力資格
者。
(三)上開所稱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或機構,係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
學院、北京體育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
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
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
技術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湖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
重慶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蘭州大學,共
41所。
(四)雖就讀上述41所大學校院,但仍有不予採認之學歷,如在分校就讀或非經正式
入學管道入學等,已公告於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以下
簡稱本會)網站「下載專區」,網址為:http://rusen.stut.edu.tw/,請務必確認符
合報名資格後再進行網路報名和繳費,以免影響自身權益。

二、報名時間

2012 年 1 月 16 日上午 9 時起至 3 月 14 日下午 5 時截止。

三、報名費

每報名一個志願,須繳交之報名費如下:碩士班為新臺幣 1,350 元(相當於人民幣 300
元或美金 45 元),博士班為新臺幣 2,475 元(相當於人民幣 550 元或美金 82.5 元)。
申請人依據報名系統產生之繳費說明進行繳費,繳費後一律不予退費。
四、報名手續
(一)一律至本會網站「線上報名」區進行網路報名。
(二)報名後申請人須保留密碼,以利日後登錄本會報名系統。
(三)申請人於網上報名後,以航空掛號或 EMS(全球郵政特快專遞)方式繳寄資料
(郵寄地址為:臺南市 71005 永康區南台街 1 號,收件人為:大學校院招收大
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
(四)資料寄出 1 週後,申請人可至本會網站查詢收件狀態。
(五)2012 年 3 月 22 日前,本會未收到繳寄資料,或有以下情形之一者,視為未完成
報名:
1.未上網報名或報名不完全者。
2.未繳費者。
3.未繳寄資料或繳寄資料證件不齊全或未認證者,不再通知補正,事後申請人
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補繳或追認。

五、繳寄資料及注意事項:
(一)繳寄資料:包含基本資料及各招生學校系所規定資料兩項。
1.基本資料:以下資料各準備 1 份並依序裝訂。
(1)報名表:由報名系統列印。
(2)學歷證明文件:
A.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或機構非應屆畢業生:畢業證(明)書、學位證(明)
書、歷年成績單影本。另須向大陸地區「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網址為 http://hxla.gatzs.com.cn)申請代辦認證,並同意由該中心將認證報告寄送本會。未依規定申請認證,可能會影響錄取結果,請申請人
特別注意,往年有報名且本會已收到「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所寄的認證報告者,可免申請代辦認證。
B.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或機構應屆畢業生:歷年成績單影本(可不包含最後一學年)。另須向大陸地區「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申請代辦認證,並同意由該中心將認證報告寄送本會。未依規定申請認證,可能會影響錄取結果,請申請人特別注意。
C.大陸地區以外之高等學校非應屆畢業生:須繳交學歷(力)證件影本(原始正本須於抵臺入學時繳交學校審查)和在校歷年成績單影本。
D.大陸地區以外之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須繳交在校歷年成績單影本(可不包含最後一學年)。
(3)繳費收執聯(以境外電匯繳費者才需繳交)
(4)財力證明(指報名前 3 個月內銀行所開立申請人本人、申請人父母或法定監護人之人民幣 10 萬元(約等值新台幣 45 萬元)以上之存款證明)影本。
2.招生學校系所規定資料:申請人每報名 1 個招生學校系所志願,均須準備以下資料各 1 份並分別裝封。
(1)招生學校系所申請表:由報名系統列印。
(2)在校歷年成績單影本。
(3)招生學校系所規定應繳交之資料(請至本會網站「招生學校招生資料查詢系統」查詢)。
(二)注意事項:
1.各招生學校系所研究領域等資料請至本會網站「招生學校招生資料查詢系統」查詢。
2.每份招生學校系所的書面資料請依序裝訂成冊,並各自裝置於 A4 信封內,信封外黏貼自報名系統列印之招生學校系所收件封面。
3.所有 A4 信封連同基本資料請置於大型信封內(B4 大小為佳),信封外黏貼由報名系統列印之本會收件封面。
4.所繳各項證件,如發現有與報考資格不符,或有偽造、變造或冒用等情事者,則撤銷錄取資格;已註冊入學者,撤銷其學籍,且不發給任何相關學業證明;畢業後始發現者,由學校撤銷畢業資格,並追繳或註銷學歷證件。
5.繳寄資料一律不予退還。

六、填報志願
申請人應依個人意願順序,可報名多校多志願,但合計至多報名 5 個志願。

貳、審查
各招生學校系所根據申請人之在校歷年成績單及應繳交資料等,進行綜合審查。

叁、分發錄取及報到
一、預分發:
(一)本會依據各招生學校系所審查結果及申請人於網路報名時所選填之志願順序進
行統一分發,各招生學校系所可不足額錄取。
(二)申請人可於 2012 年 4 月 17 日上午 10 時起,至本會網站查詢預分發結果,獲得正取和備取者,稱為預錄生。
二、正式分發:
(一)預錄生務須於 2012 年 5 月 22 日上午 9 時至 5 月 25 日下午 5 時止至本會網站報
名系統登記參加正式分發,未在規定期限內上網登記者,即視同自願放棄正式
分發資格。
(二)本會依據預分發及預錄生登記結果再次進行統一分發,正式分發結果可於 2012
年 5 月 31 日上午 10 時起至本會網站查詢。本次分發不再列備取生,獲錄取者,
稱為錄取生,取得來臺就學資格。
三、網路報到:
錄取生如確定要來臺就讀,須於 2012 年 6 月 7 日下午 5 時前,至本會網站辦理網路報到;逾期未完成者,一律視為放棄錄取資格。
肆、申請來臺入境準備事項
一、錄取生完成網路報到程序後,應郵寄下列證件至錄取學校,由錄取學校代辦申請入境:
(一)就學申請書(申請書格式由本會網站下載)。
(二)大陸居民身分證影本。
(三)委託學校代為辦理進入臺灣申請手續之委託書影本(申請書格式由本會網站下載)。
(四)經大陸公證處公證之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三級甲等醫院或大陸醫療機構出具之健康檢查合格證明;或經我國駐外使領館、代表處、辦事處或其他經我國外交部授權機構(以下簡稱我國駐外館處)驗證之第三地區醫療機構健康查合格證明(健康檢查項目請至本會網站下載)。
二、錄取生經許可來臺者,應於來臺前完成下列事項:
(一)投保來臺在學期間有效之醫療、傷害保險。保險證明文件在大陸開具者,須經大陸公證處公證;在第三地區開具者,須經我國駐外館處驗證。
(二)報名時所繳寄之財力證明,在大陸開具者,須經大陸公證處公證;在第三地區開具者,須經我國駐外館處驗證。
(三)辦理學歷(力)證件公(認)證:
1.非應屆及應屆畢業生所持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或機構畢業證(明)書、學位證(明)書及歷年成績單,均須經大陸地區公證處公證。
2.應屆畢業生之畢業證(明)書及學位證(明)書,仍須先向大陸地區「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申請代辦認證。
3.持香港或澳門學校學歷(力)證件,須經駐地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驗印(辦事處資料請至本會網站查詢)。
4.持外國學校學歷(力)證件,須經我國駐外館處驗證(駐外館處資料請至本會網站查詢)。
伍、抵臺入學注意事項
一、錄取生須依各校規定入學時間抵臺,開學具體時間及相關注意事項,依錄取學校寄發之錄取通知書為準。
二、錄取生持大陸地區公證處公證之學歷證件、健康檢查合格證明、醫療傷害保險證明、
財力證明,於入學時,由錄取學校代辦或自行將公證書正本送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
會辦理文書驗證,文書驗證應備證件及辦理流程,請至該會網站查詢
(http://www.sef.org.tw;電話:+886-2-2713-4726)。
陸、註冊
錄取生入學註冊時,應繳大陸地區居民身分證、學歷(力)證件(含原始正本、經驗(認)證資料)、單次入出境許可證正本等文件交學校審查,並應依各校規定繳交學雜費及有關費用。持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或機構碩士以上學歷者,另繳交學位論文。
柒、學習年限
博士學位之修業年限為二至七年;碩士學位之修業年限為一至四年。
捌、學位
錄取生修業期滿,經考核成績及格且通過學位考試者,由就讀學校授予學位,發給證書。
玖、其他
一、錄取生來臺就學期間應遵守臺灣有關法規。
二、在臺就學期間,改以就學許可目的以外之身分在臺停留或居留者,學校應予退學。
三、在臺就學期間,有休學、退學或變更或喪失學生身分等情事,應於生效之翌日起十日內離境,屆期未離境者,視為逾期停留,列入未來入境申請資格之考量。但應屆畢業學生應於畢業後一個月內離境。
四、在臺就學期間,不得從事專職或兼職之工作。違反規定者,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 18 條規定強制其出境。
五、1992 年 9 月 18 日至 2010 年 9 月 3 日期間取得臺灣認可名冊所列大陸地區高等學校或機構學士以上學位之申請人,如通過報考學校所設招生條件、歷年成績及(碩、博士)論文審查,可依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獲發相當學歷證明。
六、考生對招生事宜或成績有疑義,最遲應於錄取結果公告後一週內向本會提出申訴或成績複查,本會應於一個月內正式答覆。
七、其他未盡事宜悉依「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及臺灣有關法令規定辦理。
八、本簡章若有所修訂時,概以本會網站最新公告為準。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剖析大陸「考研熱」之原因

2012年考研人數再創新高,比2011年增加14萬餘人。其中近27萬考生報考北京校院,比2011年增加5800多人,破歷史紀錄;又以報考北大的2.1萬名考生最多,其次是報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的考生,均超過1.3萬人。

最受考生青睞的科系依次是工商管理、金融學、法律碩士、電腦科學與技術、會計、材料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行政管理等。

目前各校尚未發布招生名額,但依2008年以來錄取比例維持約3:1的態勢看來,預料超過100萬人將被刷掉,考研競爭更形激烈。

既然錄取率不高,為何考研依舊熱門?論者分析原因大致如下:

一、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不佳:這是考研人數增加的最深層原因。近年來,由於研究生持續擴招,碩博士成為就業市場主力,國家機關、大學校院、國營企業、知名外商公司等招聘門檻幾乎都要求「研究所畢業」,本科畢業生沒有生存空間,只好加入考研大軍。此外,一些大學考得不好的學生發現,社會上對學歷還是有等級觀念,要甩掉「地方大學」這個不光彩的學歷,唯一辦法就是考上名牌研究所「鍍金」。

二、姑且一試、碰運氣者增多:近年來大陸擴大招收「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生」,這是介於一般碩士生和在職碩士生的學位類型,無論社會在職人士和大學在校生都可以報考,使得不少明明沒實力也沒準備的人有了「打醬油(插花)」心態;但另一方面,當有其他出路或者備考遭遇困難時,這些「醬油族」棄考的比例也頗高。

三、部分科系筆試門檻降低:例如今年有5類「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生」(會計、旅遊管理、工程管理、圖書情報和審計碩士)初試科目由4科改為2科,政治科不用考;部分經濟類專業型碩士班不考數學。筆試難度降低,吸引很多考生前來試試手氣。

四、考區由3個減為2個,難度差異縮小,鼓勵考生應試:原本大陸依經濟發展水準將研究所入學考考區分為3區,後來因各區社經水準差異縮小,原本的2、3區(經濟發展較差者)報考熱度不低,把錄取門檻衝得很高,顯示老的分區方法已經不能反映最新報考形勢,今年起大陸將原本的1、2區21省市併為第1考區,蒙、藏、新疆等10個偏遠省區變成第2考區。

考區調整後,難度差異縮小,偏遠考區的考生更有意願應試;新的第1考區因為要兼顧21省市招生情況,錄取門檻也會適當下調。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大陸高校 五大"重病"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指出高校五種「重病」:一病市場化、二病項目化生存、三病平面化(大學合併)、四病官場化、五病多動症(不斷改革、創新,不斷搞什麼「戰略」)。


一病:市場化

病例:北大校園到處都是廣告橫幅,誰有錢都可以在北大找到講台。
病因:教育投入仍然嚴重不足,教育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均。

這種趨向日益嚴重,對大學教育產生致命的傷害。原因是教育投入仍然嚴重不足,教育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均。國家投入不夠,學校要自己去賺錢,不少大學只好不斷擴招,靠獲取學費來維持運行。還有就是「創收」,辦各種班,賺了一些錢,可是風氣壞了,人心野了,老師哪有心思教學?
進北大校園看看,到處都是廣告橫幅,什麼班都可以進來辦,許多教授往往身兼數職,有的很少時間真正放在教學上。現在名教授都不教本科,全部為自己的利益去了,所以大學生的程度比以前明顯降低。

二病:項目化生存

病例:在山東大學給本科生上課竟成新聞。
病因:學術生產管理體制的量化要求,追逐利益,項目都有錢。

所謂「項目化生存」是對那種沒完沒了爭做各種項目的描述,特別是那些很可能只是泡沫、沒有多少學術價值的項目,不斷對付著做,實在浪費人生,浪費資源。
文章指出,溫儒敏近30年幾乎每隔一年就要給本科生上課,這學期就給文學院的本科生上課,本是分內的普通事情,沒想到報紙還當做新聞專門報導,可見現在「項目化生存」多麼嚴重。

三病:平面化

病例:吉林大學幾乎把長春的主要幾個大學全都合併。
病因:追求大而全。

大學越來越失去個性特色,就是平面化、均質化了,原因之一是都搞大而全。大學合併本來也有好處,但許多大學合併,就是貪大求全,原有一些傳統特點就丟失。文章指出,武漢原來有個水利學院、還有個測繪學院,都是非常有特色的,現在合併到武漢大學了,文章發表的指標上去了,可是特色也不見了。

四病:官場化

病例:有的教授也爭著去當處長。
病因:大學官場化,誰當領導誰就得到更多資源。

現在是按照官場那一套給學校管理人員套行政級別,學校也有所謂副部級、正廳級等等之分,動機也未必是壞的,但後果很不好,助長學校的官本位風氣。大學官場化,誰當領導誰就得到更多資源,以致有的教授也爭著去當處長,有點可悲。
更嚴重的是許多大學書記和校長職責分不清,黨政不分,誰最終負責?往往就是誰強勢誰就真正「一把手」,弄不好還彼此爭鬥,影響工作。

五病:多動症

病例:北大搞實驗班搞了幾輪,搞不下去了,接著又搞「元培學院」。
病因:主管部門為了顯示政績搞「教育的GDP」。

教育有滯後性,不能老是變動。比如北大搞實驗班,搞了幾輪,搞不下去了,也沒有總結,接著又搞「元培學院」,也是著急出經驗,弄到現在全國都在模仿。「我們都有點沉不住氣,老想改革,就是不願意下工夫。」
溫儒敏表示,辦教育和辦工廠不一樣,教育需要積累,不宜變動太過頻繁。我們把「守正」放在「創新」前面,是想說明繼承優良學術傳統的重要性、基礎性,不贊成浮躁的教育「大躍進」。

資料來源: 聯合新聞網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中國論文入選國際期刊要過四道關

根據統計,中國去年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來自世界知名學術期刊的專家表示,中國論文入選仍要過格式和語言、索引、原創性以及時效性等四道關

有著近140年曆史的英國工程技術學會中國區出版總監高文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論文入選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的數量越來越多,品質也日漸提高。

據粗略統計,目前英國工程技術學會下轄的26本學術期刊每年徵集的論文中,有35%來自中國,比例高於世界其他國家。其中,20%被採用。

“入選的中國論文正在成倍增長,在一些特定領域,中國被採用的論文也是最多的。”高文說:“中國有很多研究機構更加關注現實問題,如在交通管理、再生能源等領域,都十分注重產學研結合。”

但是,高文指出,中國學者論文被拒的原因也不可忽視。首先,很多中國學生在論文格式上沒有遵照相關學術期刊的基本要求,如字數過長;第二,在英文表達上會有問題,如出現基本的拼寫、語法錯誤;第三,在援引參考書目時往往是久遠過時的內容,或者很難找到出處;第四,有時研究課題很新,但從技術推進角度不是很大的發現

“這不僅僅是中國學生的問題,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包括英國本土學生提交的論文也會出現類似問題。”針對此,高文向中國學者提出建議:認真查閱所要提交的學術期刊的要求;找一個英語比較好的人或機構幫助修改論文。查閱與論文最有關聯的、最新的參考書目;邀請一位非專業人士閱讀論文初稿,確保他能夠基本理解論文內容。

談及論文抄襲和學術失范,高文說,抄襲現象在全世界廣泛存在。中國的很多論文抄襲並非蓄意,而是由於語言問題。一些作者認為一段論文的語言更容易解釋他們發現的問題,這會比他們單獨組織語言更容易,他們就會引用,從而無意識地涉嫌抄襲。

據了解,目前英國採用同行評議來監督抄襲現象,他們會通過檢索,檢查論文是否抄襲。如果發現抄襲,會給作者發信,請他解釋原因。如果沒有很清晰的原因,文章就不會被發表。如果發現是蓄意抄襲,作者就會被封殺。此外,英國學術界還會有學者志願擔任評審。

作為在全球127個國家擁有15萬以上會員的專業技術學會,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正在擴大與中國的合作。高文表示,我們一方面希望吸引更多優秀的中國研究者發表論文或擔任評審,另一方面也希望與中國高校或出版社合作出版。

據悉,英國工程技術學會的專業領域涉及能源電力、交通運輸、資訊與通信、設計與製造、建築環境5大行業、40多個專業領域。

資料來源:新華網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大陸教育部:不再新設“211”、“985”工程的學校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召開聯組會議,就國務院關於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工作情況的報告開展專題詢問。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回答委員詢問時表示,當前,“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規模已經穩定,不再新設這兩個工程的學校。

袁貴仁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教育部在高校領域有兩項重要的標誌性工程,即“211”工程和“985”工程,教育部與財政部、發改委一起對這些學校開展了中期檢查、驗收和評估工作,總的來看兩項工程的決策正確,富有前瞻性,成效顯著,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目前開始進入全面收穫的時期。

一是培養了一批高品質、高層次的人才,匯聚了一批國際水準的大師和學者。二是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產生了一批代表國家水準的重大科研成果。在自然科學三大獎方面,在社會科學獎方面表現優秀。三是提高了高等學校的整體水準和國際競爭力,縮小了和國際一流大學的差距。

袁貴仁表示,在實際工作中,確實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和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當前,兩項工程的規模已經穩定,現在211工程是112所,985所是39所,不再新設這兩個工程的學校,開始進入了長期規劃、動態管理、分段實施的階段。同時為了更加注重學科導向,引入競爭機制,實施了“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對非“985”學校中的特色和優勢突出的學科給予支援;實施“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對非“211”學校的國家重點學科予以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