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感謝各位朋友對於本站的支持鼓勵,為了提供更完整的內容,筆者將過去獨立版面的文字集結於新站:夏一跳的私房觀點(樂觀進取愛分享),歡迎舊雨新知繼續給予批評指教!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北上廣」都會區 開放外地生考大學


大陸各大學招生對本地生與外地生採取不同標準,造成很大不公平,是主要民怨之一。三大都會區「北上廣」近日分別宣布將實施改革,允許在本地居住一定年份的外地生,可以「異地考試」;但資源最多的北京,仍將範圍限制在技職體系,顯示改革艱難。
大陸大學「聯考不聯招」,所有高中畢業生統一參加「高考」,再各自憑成績申請學校。各校系招生則略似古代的科舉,在每省設立一定名額;尤其對學校所在地「本省」或「本市」的學生,都會提供較多名額。
舉例來說,以北京大學而言,戶籍在北京的學生,錄取分數就低於外省學生。一些大學較少的省分,高中畢業生因為缺乏「主場優勢」,能進大學的機率低於其他省市。
近年來鄉村居民進城工作者愈來愈多,由於戶
籍無法遷到城市,子女就學與升學都面臨不公平的待遇。今年八月,大陸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
部等四部委「關於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 」
,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隨遷子女升學式的方案應於今年底公布。許多西部省市公布了相關方案,但眾所關注的還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怎麼做。
最新消息顯示,廣東將分階段開放外地學生參加當地高考。二○一四年起,在廣東具有合法穩定職業與住所,連續三年以上持有居住證、並參加社會保險三年以上者,其隨遷子女如有廣東省「中職」(等於台灣的高職)三年完整學籍,可在廣東報名高職(等於台灣三專),與廣東籍考生同等錄取。二○一六年起,相關規定擴大到就讀一般高中者,可以參加大學高考,並與廣東籍考生同等錄取。
福建省也打算開放異地高考,不過詳細計畫尚未公布,而且目前福建仍屬於「生多校少」的高考相對艱困區。
北京規定,明年在北京務工滿三年人員、子女在北京就學三年者,可參加北京的中職考試;二○一四年起,在北京務工六年、子女亦在北京就學六年者,可在北京參加高職考試。學生高職畢業後可參加「專升本」(升大學)推薦與考試。
上海則規定,如果想參加普通高中與大學的招生,除了符合基本要求,還需要達到一定積分,才有資格報考。不符合相關規定的外地工人子弟,仍然可以在上海參加高考。
【2012/12/31 聯合報】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兩岸「九○後」就業競爭力


         1990年後出生被泛稱為「九○後」,在台灣又可叫「八年級」,有人說他們是「臉書世代」、「小確幸世代」,更有人認為他們是「炸彈世代」,有自己的主見,對於不公平事件更勇於發聲。即將踏入職場的兩岸「九○後」,外資企業是就業的優先選擇,但超過半數對於畢業後的就業情況並不樂觀。
  《天下雜誌》針對兩岸「九○後」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兩岸學生「同中存異」。畢業後就職首選,兩岸都是以外資企業為優先,大陸占30.4%,台灣占28.4%;不過第二熱門選擇則反應兩岸經濟背景的差異,大陸有28.4%希望進入國營企業,台灣受訪者則有23.2%想進入民營企業。
  在職場態度方面,調查發現兩岸九○後,都非常在乎「金錢物質報酬」,59.4%的台生及41.8%的陸生,認為獲得獎金或加薪,在職場上最具激勵效果;其次,高達4成(39.9%)對岸受訪者認為「升遷」很重要,僅24.6%的台灣學生認為職涯發展較薪資結構更為優先。
  《天下雜誌》認為,兩岸經濟雖同步放緩,但大陸GDP仍在7%以上,而台灣正在為「保1」而努力,更面臨到薪資凍結問題,導致近6成的台灣學生重視未來收入所得,高出陸生近2成。
  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的兩岸「九○後」,對畢業後的求職前景「感到不樂觀」(台54.1%、陸57.3%)。對此,就讀台灣大學政治系的大陸交換學生羅勉指出,陸生對於求職前景不樂觀,主要來自於沉重的競爭壓力,光是九○後大陸就約有1.9億人,以及對未來的不安全感。而台灣學生則因經濟成長放緩所致。
  《天下雜誌》也發現,台生自信心明顯不足,自認在亞洲各國中較不具競爭優勢,排名第6,反倒覺得陸生最具競爭力。而陸生則認為競爭力最強的是香港學生,自評是第2,台灣則排到第5。
資料來源: 卡優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