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感謝各位朋友對於本站的支持鼓勵,為了提供更完整的內容,筆者將過去獨立版面的文字集結於新站:夏一跳的私房觀點(樂觀進取愛分享),歡迎舊雨新知繼續給予批評指教!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北上廣」都會區 開放外地生考大學


大陸各大學招生對本地生與外地生採取不同標準,造成很大不公平,是主要民怨之一。三大都會區「北上廣」近日分別宣布將實施改革,允許在本地居住一定年份的外地生,可以「異地考試」;但資源最多的北京,仍將範圍限制在技職體系,顯示改革艱難。
大陸大學「聯考不聯招」,所有高中畢業生統一參加「高考」,再各自憑成績申請學校。各校系招生則略似古代的科舉,在每省設立一定名額;尤其對學校所在地「本省」或「本市」的學生,都會提供較多名額。
舉例來說,以北京大學而言,戶籍在北京的學生,錄取分數就低於外省學生。一些大學較少的省分,高中畢業生因為缺乏「主場優勢」,能進大學的機率低於其他省市。
近年來鄉村居民進城工作者愈來愈多,由於戶
籍無法遷到城市,子女就學與升學都面臨不公平的待遇。今年八月,大陸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
部等四部委「關於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 」
,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隨遷子女升學式的方案應於今年底公布。許多西部省市公布了相關方案,但眾所關注的還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怎麼做。
最新消息顯示,廣東將分階段開放外地學生參加當地高考。二○一四年起,在廣東具有合法穩定職業與住所,連續三年以上持有居住證、並參加社會保險三年以上者,其隨遷子女如有廣東省「中職」(等於台灣的高職)三年完整學籍,可在廣東報名高職(等於台灣三專),與廣東籍考生同等錄取。二○一六年起,相關規定擴大到就讀一般高中者,可以參加大學高考,並與廣東籍考生同等錄取。
福建省也打算開放異地高考,不過詳細計畫尚未公布,而且目前福建仍屬於「生多校少」的高考相對艱困區。
北京規定,明年在北京務工滿三年人員、子女在北京就學三年者,可參加北京的中職考試;二○一四年起,在北京務工六年、子女亦在北京就學六年者,可在北京參加高職考試。學生高職畢業後可參加「專升本」(升大學)推薦與考試。
上海則規定,如果想參加普通高中與大學的招生,除了符合基本要求,還需要達到一定積分,才有資格報考。不符合相關規定的外地工人子弟,仍然可以在上海參加高考。
【2012/12/31 聯合報】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兩岸「九○後」就業競爭力


         1990年後出生被泛稱為「九○後」,在台灣又可叫「八年級」,有人說他們是「臉書世代」、「小確幸世代」,更有人認為他們是「炸彈世代」,有自己的主見,對於不公平事件更勇於發聲。即將踏入職場的兩岸「九○後」,外資企業是就業的優先選擇,但超過半數對於畢業後的就業情況並不樂觀。
  《天下雜誌》針對兩岸「九○後」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兩岸學生「同中存異」。畢業後就職首選,兩岸都是以外資企業為優先,大陸占30.4%,台灣占28.4%;不過第二熱門選擇則反應兩岸經濟背景的差異,大陸有28.4%希望進入國營企業,台灣受訪者則有23.2%想進入民營企業。
  在職場態度方面,調查發現兩岸九○後,都非常在乎「金錢物質報酬」,59.4%的台生及41.8%的陸生,認為獲得獎金或加薪,在職場上最具激勵效果;其次,高達4成(39.9%)對岸受訪者認為「升遷」很重要,僅24.6%的台灣學生認為職涯發展較薪資結構更為優先。
  《天下雜誌》認為,兩岸經濟雖同步放緩,但大陸GDP仍在7%以上,而台灣正在為「保1」而努力,更面臨到薪資凍結問題,導致近6成的台灣學生重視未來收入所得,高出陸生近2成。
  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的兩岸「九○後」,對畢業後的求職前景「感到不樂觀」(台54.1%、陸57.3%)。對此,就讀台灣大學政治系的大陸交換學生羅勉指出,陸生對於求職前景不樂觀,主要來自於沉重的競爭壓力,光是九○後大陸就約有1.9億人,以及對未來的不安全感。而台灣學生則因經濟成長放緩所致。
  《天下雜誌》也發現,台生自信心明顯不足,自認在亞洲各國中較不具競爭優勢,排名第6,反倒覺得陸生最具競爭力。而陸生則認為競爭力最強的是香港學生,自評是第2,台灣則排到第5。
資料來源: 卡優新聞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台生回國就讀 教育部將採認學分


       台灣學生到大陸讀大學,若不能適應,想轉回國內就讀怎麼辦?教育部最近修改《大學學歷採認辦法》,繼採認大陸部分大學畢業學歷後,新增肄業學歷採認條款。台生或陸配可以大陸四十一所頂尖大學肄業學歷,參加台灣各大學轉學考,在大陸修習學分也可併入採計。
     台灣大學教務長莊榮輝回應,大陸北京和清華等頂尖大學學分,台大多數會承認,但還是要尊重各系所評估認定。譬如A科目,北大若僅須修習兩學分、台大若規定要三學分,「我們就不一定承認。」
     教育部曾接獲陳情,有台生在大陸就讀頂尖大學,因故無法適應,決定休學回台,卻無法參加轉學考、被迫中輟,《大陸學歷採認辦法》訂定後,相關問題即迎刃而解。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說,採認大陸四十一校大學肄業學歷,台生及陸配均適用。台生從大陸休學後,可以回台參加各大學轉學考,但在大陸已修學分是否會被承認,由各大學自行認定,並不是北大學分,國內大學就一定要承認。
     此外,過去大陸高中畢業生到台灣讀大學,必須先取得大陸學歷公證,再經海基會驗證,程序繁瑣。教育部決定簡化陸生來台手續,陸生學歷只要經過大陸官方認可的認證單位認證即可,不必再經海基會驗證,預估每位陸生可節省新台幣一千三百元到四千七百元。
     台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副理事長陳正騰說,台生在大陸念大學、休學回台的案例雖然不多,但這次修法對台生而言還是多了一重保障。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台商子女 考個學測真麻煩


       2013年學科能力測驗上周三才結束報名,對大陸台生而言,除非就讀台商子女學校,才有可能在大陸當地考學測;華東台商子女學校建議教育部等相關單位,讓3所台商子女學校成為大陸其他台生的學測考場,減少兩岸往返舟車勞頓。
     考個學測 有夠麻煩
     目前大陸有3所台商子女學校,分別在廣東東莞、江蘇昆山以及上海閔行區,台商子女學校使用台灣教材,並且獲台灣教育部承認,拿的是台灣發的畢業證書;每年學測期間,大考中心都由專人護送試卷到3所台校,讓台校學生能夠直接在校內考試。
     不過,華東台商子女學校董事會執行長陳大勇表示,根據校方的統計資料,3所台商子女學校所收的台灣學生共約4千人,可能不到全部大陸台生的1/8;超過7/8的台生沒辦法享受在大陸考學測的便利,必須透過海基會認證學歷,再回台考學測,有些大陸台生嫌麻煩,乾脆考大陸專為港澳台學生舉辦的「港澳台聯招」,但據了解現在港澳台聯招也愈來愈難。「因此我們和台商協會有個想法,就是何不讓其他台商子女在台商子女學校考學測?」陳大勇說。
     台生人數三級跳
     陳大勇表示,校方的統計資料是3、5年前做的,這期間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學生人數已經從1千人增為2千人,華東台商子女學校從6百人增為1千2百人,上海台商子女學校從3百人增為8、9百人。雖然如此,隨著大陸台商中級主管增加,台商子女也一直增加,能夠進來台商子女學校就讀的台生畢竟是少數,多半都去念當地大陸學校。
     「我認為教育部完全可以在3所台商子女學校裡設『台灣駐大陸的非官方教育辦事處』或『台生教育諮詢中心』,這方面的資訊太需要有人來整合了。」陳大勇表示,台商子女學校和台灣的資訊同步,功能完整,卻只能服務這麼少的台生,相當可惜。希望未來能找到合適的資訊平台,定期刊登教育資訊提供給台商和台生。
資料來源: 旺報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2013年面向香港、澳門、台湾招收研究生簡章(官方版)


·         一、報名
    
    (一)資格。
    
    1.持有香港、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和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的香港、澳門考生或持有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的臺灣考生。
    
    2.報考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以下簡稱碩士生)須具有與內地(祖國大陸)學士學位相當的學位或同等學歷,年齡一般在40歲以下。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以下簡稱博士生)須具有與內地(祖國大陸)碩士學位相當的學位或同等學歷,年齡一般在45歲以下。
    
    3.品德良好、身體健康。 

    4.有兩名與報考專業相關的副教授以上或相當職稱的學者書面推薦。
    
    (二)報考類別。
    
    1.公費全日制研究生。
    
    公費全日制研究生在學期間免交學費並享有學校獎學金。 
    
    2.自費全日制研究生、自費兼讀制(在職)研究生。
    
    自費研究生在學期間按招生單位的規定交納學費。
    
    (三)報名時間。
    
    20121120日至1219日。
    
    (四)報考地點。
    
    1.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地址:北京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5號,郵遞區號:100081
    
    電話:(010)68945819,圖文傳真:(010)68945112
    
    2.廣東省教育考試院
    
    地址:廣州市中山大道69號,郵遞區號:510631   
    
    電話:(020)38627813,圖文傳真:(020)38627826 
    
    3.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號聯合出版大廈141404
    
    電話:(00852)28936355,圖文傳真:(00852)28345519
    
    4.澳門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 
    
    地址:澳門羅利基博士大馬路614A-640號龍城大廈7
    
    電話:(00853)28345403,圖文傳真:(00853)28701076 
    
    符合報考資格的考生可任選一報考地點,並在該報考地點安排的考場參加初試。
    
    (五)報名手續。
    
    考生報名時須按規定提交身份證件副本(香港、澳門考生持香港、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和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臺灣考生持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近期正面半身免冠同一底片的二寸照片兩張;學士學位證書或碩士學位證書副本(應屆畢業生可于錄取前補交)或同等學歷文憑(持海外教育機構學歷的,報考點或招生單位有要求的,應到中國留學服務中心認證);大學本科或攻讀碩士學位的成績單;體格檢查報告。
    
    報考費為500港元。報名後不參加考試者不退還報考費。
    
    考生要求通訊報名者,應事先同自選的報考地點聯繫妥當,再寄送有關證明、表格及報考費,另加郵資及手續費100港元,並告知本人的通訊位址、聯繫電話、傳真機號碼或E-Mail位址。
    
    報考藝術類專業的考生按所報考招生單位招生專業目錄中的要求到招生單位報名(或函報)並到招生單位參加考試。
    
    報考地點不接受仲介機構代理報名。
    
    (六)填報志願。
    
    1.考生只能填報一所招生單位的一個學科專業或專業學位類別(領域)。
    
    2.可兼報公費全日制或自費全日制研究生。
    
    關於為港澳臺人士設立研究生獎學金的具體情況,考生可向招生單位查詢。
    
    二、考試
    
    入學考試分初試、複試兩個階段。
    
    (一)初試科目。
    
    報考碩士生須應試一門外國語及報考專業指定的兩門業務課(報考會計碩士、圖書情報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和審計碩士須應試外國語及綜合能力);報考博士生須應試一門外國語及報考專業指定的至少兩門業務課。初試均為筆試。初試每科考試時間均為3小時(個別科目如建築設計可多於3小時,不超過6小時)。
    
    碩士生初試外國語滿分為100分,兩門業務課滿分均為150分(會計碩士、圖書情報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旅遊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和審計碩士初試外國語滿分為100分,綜合能力考試滿分為200分);博士生初試科目各科滿分均為100分。
    
    參加複試考生名單、複試內容、方式由招生單位確定。
    
    (二)初試地點、時間。
    
    地點:
    
    北京市:由北京理工大學安排。
    
    廣州市:由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安排。
    
    香港:由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安排。
    
    澳門:由澳門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安排。
    
    時間:2013413日至14日,考試時間以北京時間為准,上午900-1200,下午1430-1730。考試時間超過3小時的考試科目安排在414900-1500進行。
    
    (三)複試地點、時間。  
    
    地點:由招生單位確定。  
    
    時間:201365日之前。
    
    三、錄取 
    
    招生單位根據考生的報名資料、考試成績、導師意見及體檢結果綜合評核後,確定錄取名單。錄取通知書於20136月中旬由招生單位寄發考生本人。
    
    四、入學
    
    新生於20139月中旬前報到入學。具體時間由招生單位在入學通知書中注明。新生報到時,由招生單位進行身體複查,不符合入學條件者,取消入學資格。
    
    新生應按時報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時報到者,須書面向招生單位請假,無故逾期兩周不報到者,取消入學資格。
    
    五、學習年限
    
    根據就讀專業的不同,全日制碩士生的學習年限為二年至三年;全日制博士生的學習年限一般為三年。自費兼讀制碩士生或自費兼讀制博士生的學習年限不超過五年。
    
    六、學位
    
    課程學習合格、學位論文答辯通過,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者,可獲相應的學位證書。

(來源:內地(祖國大陸)高校面向港澳臺地區招生資訊網)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復旦管院三大項目躋身 FT 全球 EMBA 排名百強


英國《金融時報》(FT)發佈2012年全球 EMBA 項目排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喜獲佳績,三個項目同時躋身全球百強。三個項目榮登 FT 全球 EMBA 排名百強榜單,不僅是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歷史上的首次,更是中國大陸地區乃至大中華地區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商學院。
今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首次推出三個項目同時參加 FT 全球 EMBA 項目排名。三個項目分別是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 EMBA 項目、復旦大學 EMBA 項目、復旦大學-香港大學 IMBA 項目。剛剛揭曉的排名結果顯示: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 EMBA 項目今年位列全球第9,該項目自2006年參加 FT 排名以來,已經連續七年位居全球二十強,七年平均排名列位中國大陸第一;全中文的復旦大學 EMBA 項目今年首次參加排名,位列第35名,也是全球中文 EMBA 項目第1名;復旦大學-香港大學 IMBA 項目今年也是首次參加排名,位居第54位,也是全球非全日制(part time)MBA 項目的第6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全英文教學的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 EMBA 項目研究排名連續七年保持大陸第一;中英雙語教學的復旦大學-香港大學 IMBA 項目畢業生薪水增幅高達96%,位居全球第三;全中文教學的復旦 EMBA 項目接受了 FT 排名體系中各項指標的全面檢驗,以總體實力進入全球50強。
《金融時報》每年的排名是全球公認的管理教育權威排名,在學生綜合素質及其職業發展、學院的學術成果和研究能力、學院的國際化程度等方面制定了嚴格、科學的評價標準,能夠名列百強,商學院的各方面素質都必須過硬。今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有三個項目同時獲此殊榮,不僅進一步鞏固了其在中國工商管理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 EMBA 教育的領先水平。
整體實力水到渠成
本次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三個項目同時躋身《金融時報》全球 EMBA 排名百強,這是學院整體實力穩步提高的結果,也是學院朝著全球一流商學院邁進的體現。作為中國首批成立管理學院的院校,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先發優勢顯著。它的建立與發展總是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從20世紀初復旦商科誕生,到1985年恢復建立管理學院,復旦管院的發展始終與改革開放的進程保持同步,與時代的脈搏相契合,並始終開創和引領著中國早期管理教育的發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西方現代管理教育開始引入中國,MBA 教育在中國得到迅速發展。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勇立潮頭,1992年率先開辦復旦 MBA 項目。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迎來新一輪高速發展的熱潮。面對國內已經湧現出的大批成功的企業家和資深經理人,為了滿足他們迫切需要接受系統化的現代管理知識教育的訴求,學院敢為天下先,從美國引進當時國內尚未啟動的 EMBA 教育,與美國排名前十的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合作,開設頂尖的 EMBA 課程,從而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來明晰和實踐「培養既具有國際視野、又深諳中國國情」的高級管理人才的使命。
引領中國管理教育的先發優勢,加上幾代管院人的不斷努力,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整體實力在近三十年中得到了飛速提升。特別是近五、六年來,學院的教學、科研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憑借先進前沿的教育理念、日益強大的師資陣容、關係良好的合作夥伴,學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飛躍式發展:2010年,學院正式通過 AACSB(國際精英商學院聯協會)與 EQUIS(歐洲質量發展認證體系)認證,成為全球範圍內以最快速度通過兩大認證的商學院。「排名結果是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持續堅持國際化的一種認可,也是對學院整體實力的一次檢閱和認定。當初安排三個項目同時參加今年 FT 的排名,我們並不是為了排名而排名,而是意味著我們有信心接受國際檢驗。獲得 FT 的肯定不僅是對我們的褒獎,更是一種激勵,將促使我們在躋身全球頂尖商學院的路途上繼續前進。」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表示。
全中文 EMBA 十年積累榮獲肯定
此次復旦全中文 EMBA 項目首次參加《金融時報》排名,就取得第35名的好成績,並位列全球中文 EMBA 項目第一名。這正是對復旦 EMBA 項目十年來一直堅持高標準、高質量辦學的最好肯定。
復旦大學 EMBA 項目自創辦之初就提出了「培養將帥之才」的辦學目標,為具有豐富管理實踐經驗的企業家、中高層經理人提供了一個系統學習最新管理知識,總結交流管理經驗,拓寬戰略視野,培養卓越管理能力的新平台。項目的另一個重要特色是不僅提供全面的、系統的、國際化的現代工商管理教育,更以百年積澱而來的復旦精神和人文底蘊為基礎,通過一系列的課程、講座、活動、項目等,幫助學生加強個人修養、完善知識結構。
十年中,復旦大學 EMBA 項目出色地完成了管理與教育的完美融合,為全球商業市場培養了3000餘位既有國際視野,又深諳中國國情的管理精英。這十年,很多 EMBA 同學旗下的公司業績卓著,坐上行業第一把交椅;很多 EMBA 同學優化整合企業資源,使公司成功上市;很多 EMBA 同學把課堂內外的討論付諸於實踐,創建新的經營實體……這些成就的背後,無不顯示了復旦大學 EMBA 學生紮實純熟的專業知識背景和完善科學的經濟管理知識體系,以商戰上的成就印證了復旦大學 EMBA「將帥之才,制勝之道」的培養目標。
強強聯手彰顯優勢
作為首個由中國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 EMBA 項目,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 EMBA 項目自2002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為全球管理層培養立足中國的管理精英,項目在雙方學校的重視下實現了不斷完善和進步,擁有獨樹一幟的教學方式、先進前沿的課程設置,實現充分的資源共享。
在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 EMBA 項目中,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精心選派了眾多國際知名教授,每月飛赴上海親自授課,其中包括:奧林商學院院長 Mahendra Gupta 教授,諾貝爾經濟獎評委、奧林商學院高級副院長 Anjan Thakor 教授,以及全球供應鏈管理權威、奧林商學院高級副院長 Panos Kouvelis 教授等。同時,該項目還整合復旦大學的綜合學科資源,共同打造「大師系列」講座課程,促使學生以多重視角瞭解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與商業環境。
在注重培育學生深厚紮實的學養之外,依托華盛頓大學與香港大學的獨特優勢,學院每年都會安排學生赴美國與香港進行學習,開展深入的實地調研與計算機模擬實戰,使學生們深入瞭解國際市場的最新商業動態。在保持強大師資和優秀生源的辦學優勢的同時,項目亦不斷求新求變,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提升國際競爭能力的同時,更為深入地瞭解中國、瞭解本土市場。
復旦大學-香港大學 IMBA 項目是由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聯合舉辦,旨在充分結合兩校優勢,培養更具國際視野的優秀工商管理專才。項目開辦至今,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有趣活潑的 Orientation、豐富充實的 workshop 等,為學生提供具有國際水平的課程教育,使他們能掌握管理領域的綜合知識和國際商務活動所需要的管理技能,具備戰略管理的眼光,成為本地和全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領導者。
項目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學生進行了需求細分和群體細分,將學生分成 G-stream 和 E-stream,分別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實踐,使學生能掌握到更為實用的技能,彌補自身競爭短板。除了細分群體,項目在課程設置上還進行了精心安排:除了經濟、金融、戰略、管理、市場營銷等 MBA 的常規課程之外,項目還設立了名為 soft skills(軟技能)的課程,諸如商業溝通與領導力、商業道德與倫理等,從而幫助學生增強柔性競爭力。
在談到 EMBA 國際合作項目所特有的優勢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殷志文表示:「管院 EMBA 項目都是與世界最頂尖的商學院進行合作,強強聯手,提供給學生全方位、國際化的受教育經驗,使學生真正成長為既深諳國情,又具有國際視野的全方位綜合性高級管理精英,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3個項目榮登百強,10年努力培養3000余 EMBA,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用紮實的數字、豐富的經驗和長久的實踐,鑄就了國內頂尖商學院的成功之道。在未來,也必將提供更為寬廣與紮實的 EMBA 教學平台,助力商業精英,成就輝煌未來。
資料來源:美通社(亞洲)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大陸研究生 比大學生還多 !?


中國大陸的大學近年不斷擴招學生,不但冒出許多野雞大學,多家大學還「量產」研究生,包括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在內,出現研究生多於大學生的怪象,碩士生就業率已連續三年低於大學生。

武漢晚報報導,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中心最近公布「中國研究生教育與學科專業評價」報告,顯示目前大陸卅多所大學,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計畫和在校生規模都不斷擴大,部分甚至已超過大學生,包括頂尖的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

報告說,二○一二年北大、清華兩校的研究生總數已超過大學生,其中清華大學的大學生與研究生比例為零點六一比一。到二○一三年,這個趨勢還可能擴大。

大陸研究生二○○三年開始擴招,當時大陸大學畢業生出現「就業難」的 現象,有人提議透過擴大研究生規模解決。隨即大學拚命擴招,許多重點大學定位為研究型大學,因此擴大研究生規模;一般大學院校則乘機申請招收碩士、博士,更冒出許多野雞大學。
擴招只重數量,不管品質。當年全大陸的大學共招收研究生廿六萬人,今年大陸大學研究生招生計畫則達五十八萬多人。近年,碩士生就業率連續下降,二○○九年至二○一一年,碩士生的就業率甚至連續三年低於大學生。

擴大招生也使大學師資不足,學校「批發」研究生給導師,導師「量產」研究生。大陸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顯示,大陸有百分之十六的研究生導師指導十人以上的研究生,還有近百分之一的導師指導研究生的人數達廿人以上,甚至卅人。

報導說,美國大學中每個導師同時指導的研究生人數一般為二至三人,五至六人就已偏高。廿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大陸研究生品質就在下滑,再如此擴大規模,品質還將進一步下滑,甚至會超出社會預期」。

資料來源:聯合報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不可不知的大陸大學「聯盟」風


        想前進大陸讀書或當交換生的台灣學生,可以注意大陸有哪些大學互相結盟;透過分享不同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了解大陸大學風貌。
     大陸大學興起一陣「聯盟」風,從招生、教學、研究到就業,互通有無、整合資源。對大學而言,這種合作顯示了大學自主意識覺醒,落實了大學辦學自主權;對學生而言,讀一所大學卻可以享受多校資源,何樂而不為?
     去過大陸大城市的人往往發現,由於歷史因素,大陸大學位置集中,很多學校就在一條街道上,有時一個街區就有幾所甚至十幾所大學;但是這些學校長期以來各築壁壘、各自為政,雖「雞犬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當然,大學之間的圖書館、體育館、運動場、實驗室等硬體資源,以及學科專業、學術梯隊、師資隊伍、課程資源等也無法交流共用。
     不過近年來,大陸大學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合作組織。例如2009年,北京清華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成立了中美英低碳能源大學聯盟;9所首批985工程大學(簡稱C9)成立「九校聯盟」。2011年,上海、江蘇、浙江共8所大學組成「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簡稱E8)」;重慶市6所大學成立「重慶市大學聯盟」;北京11所行業特色型大學組建北京高科大學聯盟;江蘇省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5所大學成立「仙林高校(大學)城本科教學聯盟」。今年又有復旦、清華、華東師範、四川、浙江師範等5校,成立「金磚國家合作與全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
     九校聯盟個個來頭不小
     「九校聯盟」起步最早,走得最遠。九所重量級大學分別是北京、清華、浙江、復旦、上海交通、南京、中國科技、哈爾濱工業及西安交通大學,2009年10月,九校簽訂《一流大學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協議書》,盟校本科生可到對方校園選課、訪問研究,學分互相承認,共同使用遠距教學平台、申請第二校園學習交換、參加聯合舉辦的考察與實習活動;研究生可依各校優勢科目設立平台,申請前往參訪研究半年以上。另外,為增加國際交流,也舉辦暑期學校,九校聯合策畫各校優勢科目課程,提供大陸或國外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學者修讀;聯合培訓青年教師,和美國的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澳洲八校聯盟(G8)交流;甚至設立C9專門網站,相互評審博士學位論文
     北京高科聯盟規模最大
     北京其他「非重量級」但也相當有實力的大學,包括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林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11校的「北京高科大學聯盟」發揮螞蟻雄兵力量。該聯盟的特色是涵蓋電子資訊、網路與通信、鐵路公路交通、新型材料、化學化工、電力系統、地質、礦業、石油、林業、造船業等重要工程領域,每校都有學科群優勢和辦學特色,是目前大陸規模最大的大學聯盟。
     長三角聯盟八校相幫扶
     華東高校也不甘示弱。2011年浙江、浙江工業、浙江理工、南京、東南、復旦、上海交通、同濟等8校成立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七項合作協定包括:共建高等教育專家資源庫、共用高等學校大型儀器設備、建立大學圖書館聯盟、推進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共同舉辦國際教育展、優秀中青年幹部掛職培養(在職訓練)和學分互認等。學分互認首先從交換生和暑假班開始,8校中的浙江工業、浙江理工僅是省屬大學而非211或985大學,交換生也必須依照985、211大學、省屬大學、地方本科院校等層級「對等互派」。
     仙林聯盟探索轉學轉系
     江蘇省雖在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之內,但另行邀集南京、南京師範、南京中醫藥、南京郵電、南京財經等5所大學組成「仙林高校(大學)城本科教學聯盟」,實施學生交換、學分互認、教師互聘等,並探索轉學、轉系制度,但暫時不打算聯合招生。據大陸現行教育法令規定,同一城市大學生的學籍不能任意轉移;仙林聯盟不論是學生互派、學分互認等措施,都是大陸教育部高教改革試驗的一部分。
     重慶聯盟碩博免試推薦
     西南有重慶、西南、第三軍醫、西南政法、重慶醫科大學和四川外語學院組成重慶市大學聯盟,雖是去年才成立,已開始試辦研究生免試推薦。成員學校學分互認,各校要提供一定規模的輔修和雙學位名額,例如四川外語學院有13門外語,聯盟成員學生都可以來選修。重慶大學與重慶醫科大學的本科生,西南大學與西南政法大學的研究生,也都可以相互選課。
     五校金磚聯盟跨國合作
     議題性聯盟如今年九月由復旦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以及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等五所研究中心,創立「金磚國家(中、俄、印度、南非和巴西,縮寫BRICS)合作與全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五校將各自領域的研究強項整合為一個平台,並將與俄、印、巴、南非的有關大學合作,在每個金磚國家中篩選3至5個知名綜合性大學組成金磚國家大學聯盟。
     綜合言之,目前大陸大學聯盟相當積極開展各種合作,儘管有些合作內容或形式還有待改進,但一般認為總體是一個好的趨向。一方面有利於大學共用資源,提高辦學效益,減輕經費壓力;另一方面有利於大學管理者之間交流辦學思想和經驗,提高大學的管理水準。至於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應該是最大的贏家。
資料來源:旺報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台灣經貿社團 可設廈門辦事處


       廈門市政府公布相關辦法,台灣合法註冊的經貿社團,今起以在廈門設代表處,代表處負責人每年在大陸時間不得少於3個月。
     新華社報導,大陸國務院於2011年底批復通過《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表示要「推進社會領域改革先行先試,構建兩岸同胞融合最溫馨家園」,提出「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改革」。
     廈門市政府於是通過《廈門市台灣經貿社團在廈設立代表機構備案管理辦法》,從2012年10月1日起生效。辦法中規定,台灣經貿社團是指在台灣地區依法成立,從事各種經濟、貿易活動或與促進社會經濟事業發展相關的協會、商會、促進會等非營利性、非政府性的社會組織。
     台灣經貿社團在廈代表機構,是指台灣經貿社團依照辦法規定,在廈門市設立的從事與該社團業務有關的非營利性活動的辦事機構,代表機構不具有法人資格。
     該辦法明確,台灣經貿社團必須在台灣地區合法註冊且連續存續2年以上方可在廈門備案申請設立代表機構。代表機構要有規範的名稱和相應的組織機構,有固定的住所和與其業務活動相適應的專職工作人員;擔任代表機構負責人的台灣居民每年在大陸居留時間不得少於3個月。
資料來源:旺報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如何進軍大陸美妝市場?


        大陸美妝市場呈現土洋混戰的局面,在大陸內地銷售的化妝品牌多達4000個以上,其中仍以進口全球知名品牌享有的檔次最高,台灣產品相對於大陸當地品牌信賴度普遍較高。
     MIT的美妝品在面對大陸本地品牌時,至少享有50%以上,甚至一倍的價差!顯示MIT化妝品仍在大陸消費者心中享有優勢。
     不過,化妝品進大陸,光是審批就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知名廠商PAYEASY 甚至有一款產品花了1年3個月才完成審批手續;而且審批費用一項就要1萬元人民幣,如果粉餅有3種顏色,審批項目就變成3項。
     化妝品的關稅不但高,且認定標準不一。像護膚產品的關稅是5到10 %,沒有顏色的護唇膏關稅是5到6%,但加了顏色就被認定是「口紅」,關稅立刻升到30%。由於通關成本高,合法進口大陸的MIT化妝品在完稅後,負擔成本至少多出20%到40%。
     正因為化妝品正常通關難、成本高,目前台製美妝產品出口大陸前有二種管道,第一是走小三通,也是大多數者走的路線,這部份就幾乎無所謂「通關」問題,通常都是在熟客市場之間流通;另一種是正式管道,在出口前每品項必須先送北京衛生部一一申請進口許可,每個品項必須申請一張許可證,在取得許可批文後,出口到大陸口岸時,還必須接受逐批檢驗,並且完繳所有稅費,例如進口關稅、 內地消費稅等,才能合法出口到大陸。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昆山杜克大學 獲准籌建


武漢大學昨天公布,中共教育部已批准設立昆山杜克大學(籌),由武漢大學、美國杜克大學和昆山市政府共同籌備。

中新社報導,武漢大學指出,昆山杜克大學(籌)是一所非營利性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將立足於高品質、國際化的「精英教育」。辦學目標是建設成一所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學和示範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將與武漢大學、杜克大學及中國其他一流高校和企業,合作建立若干科研中心和協同創新中心。

武漢大學方面籌備組負責人指出,位於江蘇昆山的昆山杜克大學校園占地面積1200畝,面積45萬平方米,一期建設將於2013年夏季完工。根據合作方規畫,到2024年三期建設結束時,昆山杜克大學將向在校的數千名學生提供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和工程等領域的本科、碩士、博士層次的學歷和學位教育。

昆山杜克大學(籌)籌備期三年。在籌備期間,武漢大學、杜克大學將以國際合作項目形式招生,明年開始首批碩士生招生,招生規模為500人左右。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李曉紅稱,由於定位為「精英教育」,昆山杜克大學(籌)規模不會很大,總人數在「數千人左右」。

昆山杜克大學(籌)將採取現代大學通行的管理制度—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的課程將由美國杜克大學教師、按照國際標準自聘的教師,以及武漢大學和大陸其他一流高校的教師講授。據悉,武大方面目前擬推薦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校長劉經南「執掌」該校。

近年大陸高校國際化辦學步伐加快,開始與國外大學嘗試全新的高等教育模式,誕生了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新型學校。

昆山地處上海與蘇州間,是大陸經濟實力最強的縣級市,連續多年被評為百強縣之首。當地重視高等教育,渴求吸引更多教育資源。

資料來源 : 聯合報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台生大陸任教 教師證增福利


      大陸國台辦日前宣布多項台生就業的利多,其中以台灣民眾可取得大陸高校的教師證,最受台生歡迎。台生若能取得教師證,不僅可享受和大陸人同等的福利,「業外收入」更是差很大。至於進入大陸事業單位就職,雖然政策開放更多機會,但是否真會釋出名額給台生,還有待觀察。
     相較於台灣規定陸生在台不得打工、考證照和工作,台生在大陸不僅可以打工,還可報考醫師、律師、會計師等多項專業證照並獲得工作權。今年6月第四屆海峽論壇中,大陸更進一步宣布台生在大陸就業的利多。
     4項利多 台生就業路更廣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在第四屆海峽論壇中宣布四項有關台生就業的利多:第一,積極促進在大陸畢業台生和其他台灣居民可與大陸居民同等條件到大陸企業就業;第二,在大陸畢業台生及其他台灣居民到大陸事業單位(教育、科學、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等非企業的半官方機構)就業試點省市,從原有的福建、江蘇2省,新增天津、上海、浙江、湖北4省市;第三,加強在大陸畢業台生及其他台灣居民的就業服務;第四,據大陸教育部最新決定,台灣居民可以在大陸高校申請教師資格證。
     這其中,以取得大陸高校教師資格證最讓台生感到鼓舞。事實上,目前已有不少台生在大陸大學任職,能不能拿到教師資格證,對他們來說,「差別可大了!」台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副會長陳正騰表示,目前台生在大陸任教是約聘制,3年一聘,學校會看表現決定是否續聘,但續聘沒有固定指標,不累計年資,相當沒保障。若有了教師資格證,工作固定,且有「三險一金」即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購房貸款時使用)等福利,且年資可累計為升等之用。
     是否有教師證,待遇上沒太大差別,但「額外收入」差很多。以剛拿到博士學位「菜鳥」教師而言,在大陸沿海城市大學任教,有無教師證年薪都是6到8萬人民幣,3到5年資歷約8到10萬人民幣年薪,再往上就看個人行情。單就本薪來看,待遇比台灣大學教師低不少,但大學教師除薪水外,還有額外收入。
     例如有一定年資、在專業領域小有名氣後,較容易接研究案,也容易受邀演講,在大陸一場演講從5000人民幣起跳,台灣的行情3000~5000元新台幣就不錯了,相差近5倍。能夠升等「有牌」教師更容易累積名氣,新的政策利多可讓更多台籍教師有機會大幅提高收入。
     陳正騰很鼓勵台生留在大陸任教,一來台灣少子化,教師工作愈來愈難找;二來大陸學歷要經過重重考驗才能獲得台灣採認,顯然目前台灣的政策並不歡迎台生回台。
     對事業單位 台生多採觀望
     至於促進台生到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較多台生採觀望態度。陳正騰解釋,台生以碩博士居多,他們畢業後大多選擇教職,較少進入大陸事業單位。
     而且過去很多大陸事業單位徵人資格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這次政策放寬台灣居民可與大陸居民同等條件到大陸事業單位,對台生而言,只是「多了一個機會投履歷表」,不表示大陸真的就會釋出名額給台生,因此此項利多要到明年觀察實際就業情況後,才會較明朗。
資料來源:旺報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大陸台生的醫療保險情況


        大陸不是不願意把台灣學生納入醫療保險網,而是大陸本身醫療保險網還不夠健全。這一點和台灣糾結於陸生身分很不一樣。
     台灣不少「有條件同意」陸生納入健保的人士表示,如果大陸對台灣學生有相應的醫療保險照顧,就不反對在台陸生納入健保;那麼,目前大陸台生的醫療保險情況究竟如何?
     陸醫療保險網尚未健全
     持平地說,台灣陸生和大陸台生的醫療保險面臨不同的問題。台灣糾結於自身的政治意識形態、未修改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目前還沒將陸生的身分從「停留」改為「居留」,因此陸生不能納入健保。
     大陸的問題卻完全不同:全面性醫療保險網尚未健全,有些地區還未從舊制「公費醫療」完全轉到新制「城鄉居民醫保」,或是已經有了「城鄉居民醫保」,但還沒有納入大學生,當然無法顧及台生;但只要有條件實施「城鄉居民醫保」的地區,通常一開始納入大學生時就會把港澳台僑四類學生一併納入。
     2006年之後港澳台僑生的學費等同大陸本地生,而大陸大學生是2009年納入城鄉居民醫保,當時港澳台僑生身分已經等同本地學生,當然就更不會在醫保身分上排除港澳台僑生或調高保費了。
     醫療舊制公務員占便宜
     簡單談一下大陸醫保發展。大陸1952年建立公費醫療制度,主要保障對象是機關、事業單位公職人員,但之後由於經費短缺,公費醫療名存實亡,像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就沒有財政補貼。1998年大陸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所有用人單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及其職工都要參加城鎮職工醫保,但當時不同群體的醫保待遇差別甚大:公職人員使用公費醫療,政府負擔90%以上保費;職工使用城鎮職工醫保,政府負擔70%以上保費;農民使用新型農業合作醫療、一般居民使用城鎮居民醫保,政府僅負擔60%保費。換言之,公務員還是占了很大便宜,且這種情況到現在仍然存在。
     大學生很晚才被納入政府管理的醫療保險中。2009年,大陸國務院推出《關於大學生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若干意見》,又叫大學生醫保,要求各類全日制大學的學生(包括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都要按「屬地管理」原則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由各級政府、學校和學生個人等三方分攤醫療保險,其中隸屬中央的大學就由中央政府補助保費、省級大學就由省政府補助保費,以此類推。
     陸學生醫保境外不核銷
     當年已有杭州、南京、福建等地將港澳台僑生一併納入大學生醫保,四川、武漢、廣州等地2010年以來陸續加入。廈門大學2009年的公告表示,所有學生包括港澳台僑生都將納入廈門醫保範圍,費用和大陸學生一樣都是一年50元(人民幣,下同);廈門市政府每人每年補助190元,台灣學生一年內可享最高7萬元醫保支出。當年福建省政府也規定,大學生只有住院(包括急診觀察室留院觀察)和門診大病才能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日常醫療補助經費由學校全額負擔;此外城鎮居民基本醫保也不支出境外就醫費用。這一點和台灣健保可供台生、台商回台核銷不一樣。
     第二點不一樣的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目標是強制保險,但目前還有很多地方採取自願投保。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各級政府財務能力不一,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能提供的保障並不多。
     例如有些大學已經開始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卻又要求學生自行參加商業保險。一所大陸中部985大學就很明白地說,學生參加醫保的保費是每年20元,政府補助100元,也就是每人每年有120元的保險基金,這些資金用以大學生的醫療需求還是不足,因此學校建議學生參加商業保險。當然另一種說法是商業保險公司會給參保學校「返點(即回扣)」,使得學校熱衷於商業保險,對於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興趣缺缺。
     保險基金不多只保大病
     第三點大學生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與台灣全民健保不同的是,前者規定學生住院、門診要去特約醫院,而且住院和門診的特約醫院還不一樣。大學生參加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只負責大病,即住院醫療和門診重病醫療,日常門診是政府委託學校負責,所以門診就醫的醫院通常是校醫院。
資料來源:旺報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陸生元年 未來將走向何處?


「陸生來台」被視為兩岸交流實踐的新突破,第一批正式開放招生入學的陸生,在台灣學習已經一年多,如今第二屆陸生即將入學,「陸生來台」政策究竟是有助於開展台灣教育產業,還是會在政策束縛下後繼無力?再次受到關注。
為了促進兩岸學生交流、刺激台灣學生競爭力,政府在2010年修改陸生來台政策,教育部以「三限六不」作為陸生來台就學和大學學歷的採認原則,但是,多數台灣民眾對這項政策概念依舊模糊。所謂「三限」,指的是「限制採認高等學歷」、「限制來台陸生總人數」、以及「限制採認的學歷範圍」;「六不」則是,不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政府預算補助、不允許校外打工或兼差、不得報考公職,以及不會有就業問題。相較於鄰近的香港提供高額獎學金、給予居留權,甚至國籍認定等優惠條件吸引外國學生,台灣的兩岸交流政策顯得相對嚴格。
多數陸生來台之前,對於台灣都沒有太明確的認知,但你我或許沒有想到,不少陸生是抱著「台灣夢」而申請來台。大陸熱門的文化社群網站「豆瓣」,其中就有為數不少的文章以「去台灣」、「我們的夢想在台灣」為主題,討論台灣在地文化、生活型態和旅遊景點。
事實上,許多陸生來台前的台灣印象,來自於種類豐富、娛樂效果十足的台灣綜藝節目。透過這些節目中對食衣住行、社會時事的描述和呈現,使大陸年輕人對台灣寶島產生濃厚興趣和嚮往。此外,國片也是大陸年輕人了解台灣的一個主要窗口。例如,以年輕世代感情為主題的「藍色大門」、「六號出口」、「聽說」;「不能沒有你」,近期更有「艋舺」、「陣頭」、「海角七號」等以台灣傳統歷史和生活背景為表現對象的電影,都成為兩岸學生認識彼此的好話題。
目前,招收陸生的學校都有專門處理陸生在台問題的窗口,他們能夠盡量做到的,不是外界以為的「特別優待」,只是盡量讓陸生在生活上享受到與其它外籍生和僑生相等的權益和照顧。世新大學「境外生辦公室」負責人說,「陸生在台就學,最常面臨的兩個問題就是經濟和醫療」。即使生活費可以依靠家庭資助,不過,一旦生病或受傷,門診、住院的醫療費用在沒有健保補助的情況下,常會成為一筆相當大的開銷,有時甚至寧可忍痛,不要就醫。不過台灣人引以為傲的人情味,在最近「陸生是否納入健保」的議題討論上,似乎並沒有充分呈現出來。
「三限六不」因此被質疑是否是一項「歧視政策」。政策的原始目的是為保障台灣學生權益,避免陸生可能搶佔本國學生教育資源,或危害國家安全。但政策同時也降低陸生的來台意願,即使已經來台,也會因為學業和生活上的種種不便、不公平,而感到困擾。不可否認的是,相關政策的形成,其中有太多的政治考量。面對陸生在台的種種問題,招生學校往往也是第一次遇到,負責人只能盡量為他們著想,發生問題的時候代為諮詢和協助解決,從無到有,摸索出有效的處理方式。當然,不同學校之間的做法和積極程度又各有差別。
還是有台灣人會問:「沒有健保、不能開戶、不能打工、不能留在台灣工作,你為什麼還要來台灣?」在一場北部陸生座談會中,多數陸生都表示,在台灣的收穫多寡、觀感和體驗,絕大部分和對台灣的了解程度、期待、以及在台生活中的個人心態有關,目前唯有期待政策未來可能鬆綁,他們希望「至少可以在台灣打工,瞭解台灣的工作環境」。
現階段,兩岸交流對於來台陸生和台灣學生來說,都還保持著新鮮感,彼此了解有多深,想像有多具體,心態有多開放,體驗就有多美好。一名在台陸生曾投書感性表示「我上輩子應該是台灣人」;一名大陸交換生離台之前,也寫下「從一代女皇到夜市人生,莒光園地到霹靂布袋戲……馬偕到陳樹菊,王永慶到張榮發,蔣方良到周美青」等一連串文字,描述自己對台灣文化的了解。因為在台時間有限,來台機會珍貴,陸生們反而更仔細觀察、融入台灣的在地生活,不僅上課時勇於提問,下課後也樂於和台灣學生辯論敏感的政治議題。
近日有人主張陸生在台應該修習所謂「民主學分」,其實這些多樣文化經驗所蘊含的,正是台灣社會難能可貴的民主包容性。民主和人權,不需要明文規定,不需要刻意提醒,只要陸生有心學習、積極互動,自然就能有最深度的體會。
資料來源: 中廣新聞網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2012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上海交通大學今天(15)公布2012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結果,國立臺灣大學排名第121,比去年進步2名,在兩岸三地華人地區蟬聯第一,臺大表示,今年能小幅提升名次,主要在於教育部提供5年5百億頂大計畫,及國科會科研計畫等各項經費補助,還有校內師生持續不斷努力的成果。
上海交大公布2012年世界大學排名結果,美國哈佛大學連續10年位居榜首,前20名都是美國學校的天下,只有3所非美國大學,包括:排名第5的英國劍橋大學、排名第10的牛津大學及排名20的日本東京大學,兩岸三地當中,臺大排名第121名,比去年進步2名,對此,臺大秘書室秘書李奕萱表示,排名結果比去年進步,顯示臺大各項指標持續且穩定成長,主要原因可能是5年5百億元計畫、國科會科研計畫等各項經費補助,及校內師生持續努力的成果。
在今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歐洲大陸排名最高的是第23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臺灣名列500大的除了臺大外,還有成功大學(201-300)、清華大學(201-300)、長庚大學(301-400)、交通大學(301-400)、中國醫藥大學(401-500)、國立中央大學(401-500)、國立中山大學(401-500)和國立陽明大學(401-500)等8所學校,中國大陸則有28所大學名列500大,其中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都名列151-200名,香港則有5所大學進入前500大,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都名列151-200名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大陸中外合作辦學 小心假學歷


       大陸大學興起中外合作辦學,畢業可以領到中外大學兩張畢業証書,教育部提醒廣大考生選擇就讀中外合作辦學應了解學歷是否認可,以免上當受騙。
     大陸教育部提醒考生,選擇就讀中外合作辦學應注意選擇經教育行政部門審批設立的學校,了解所頒發的學歷學位證書情況,以免上當受騙,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大陸大學興起中外合作辦學,畢業可以領到中外大學兩張畢業証書,受到家長喜愛,新華網報導,目前,正值全國普通高校招生錄取階段,教育部提醒廣大考生選擇就讀中外合作辦學應了解學歷是否認可。並注意以下事項:
     一 要選擇經教育行政部門審批設立的中外合作機構或項目,以免上當受騙,遭受不必要的損失。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www.crs.jsj.edu.cn)、教育部網站、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www.jsj.edu.cn)已公布「經教育部審批和復核的本科以上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包括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名單」,考生可通過登陸以上網站查看相關信息,確認所選擇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是否合法。
     二 要認真了解所頒發的學歷學位證書情況。按照規定,頒發中國高等學校學歷學位或頒發中外雙方學歷學位的,中外合作辦學招生必須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計劃;只頒發境外學位證書的,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在審批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時同時核定了相應的招生計劃數。
     網路訊息查詢求證
     另外,從2011年12月1日起,教育部已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上開通了本科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頒發境外學位證書認證註冊信息查詢系統。就讀頒發境外學位證書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學生,可在入學一個月後憑本人姓名、身份證號碼查詢所獲境外學位證書認證註冊信息。如屆時查不到本人的相關信息,則所獲境外學位證書將不予認證。
資料來源:旺報

大陸大學獎學金好申請嗎?


        大陸大學學費大約是台灣的一半,以北京大學為例,本科一年5000元(人民幣,下同),碩士1萬元至1萬3500元,博士1萬5000元。藝術、金融科系較貴,各校費用不同。
     獎學金方面,大陸教育部2006年起發放「港澳台學生獎學金(台灣獎學金)」,本專科學生一等獎1000名,每年4000元;二等獎1500名,每年3000元;三等獎2600名,每年2000元。
     碩士生一等獎50名,每年6000元;二等獎200名,每年4000元;三等獎400名,每年3000元。博士生一等獎30名,每年8000元;二等獎60名,每年6000元;三等獎100名,每年4000元。
     上海中醫藥大學本科生綜合獎學金,申請條件是:文化素質6分、平均積點達到2.5,且必須是正式學生身分。一等獎5000元,二等獎3500元,三等獎2000元,名額分別是正式學生人數的2%、10%、30%。
     一位上海中醫藥台生表示,還沒來讀書前聽到風聲說「大陸獎學金很好拿」,但其實沒有想像容易,還是要下苦功。
     北京大學特有的「學業獎學金」,不限大陸學生或港澳台學生均可領取,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主席羅海芸就曾獲得2010年北大學業獎學金。
     北大學業獎學金博士生有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名額「覆蓋率100%」統統有獎,用意是激勵學習、解決研究生生活後顧之憂;金額分別是每年3萬9000元、3萬3000元、2萬7000元。
     碩士生除了社科學院9成可拿獎,其他都是100%有獎,兩年制分每年2萬7900元、2萬3100元、1萬3500元3種等級,三年制分每年2萬4400元、1萬9600元、1萬元3種等級。
     北大金額最高的獎學金是校長獎學金,博士生是一年5.1萬元,可領到畢業,但每年須通過「中期審核」,通過才能獲得下一學年校長獎學金,最高可領5年25.5萬元。
資料來源:旺報

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中國經濟面臨的3大風險

中國國家統計局等機構,公布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無可奈何地步入增長放緩階段。在持續高速增長30年之後,這種增長放緩,既有正面意義,又有負面影響,但更值得重視的,是在增長放緩背景下,眼下中國已面臨的3大風險。
中國經濟放緩,有周期性因素。高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有高有低的階段性起伏反是合符規律的。而經濟高增長一個階段後放緩,不僅是順應經濟規律的要求,也是清理伴隨高增長而來積弊的需要,中國第12個5年規畫,已主動提出放緩要求。

但這次經濟下滑,又有特殊原因,包括應付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政策後遺症,也包括由歐債危機牽出種種困難,所以不僅是經濟放緩,還出現成長速度明顯偏離十年平均水平、下挫持續時間比國際金融危機時更長。所以當經濟持續下滑,引起中國領導層的慌張,提出「穩增長」之方針,而地方和部門又在實際工作中,將之放大為「保增長」。

也正因此,今天中國的問題,其實不在經濟放緩本身,而在經濟放緩帶來的諸多問題和系列風險,其中有三大風險,當前最值得注意,包括生產過剩的風險、地方債務的風險、房地產急跌狂升的風險。

首先是生產過剩的風險。以中共執政半世紀來看,生產過剩是新問題,而以近十年中國經濟看,生產過剩是老毛病。說其是新問題,是指短缺經濟困擾中國時間最長,說其是老毛病,是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就習慣一哄而上、一哄而散;一哄而上是投資熱,一哄而散是過剩多。

近期中國經濟已面臨生產過剩問題,今年以來問題更加嚴重,如果經濟持續放緩,預期生產過剩將成較大風險。反映生產過剩,可以從工業生產增加值、工業生產利潤等數據中可以看出,但現實中鋼鐵廠去養雞,水泥廠經營農產品銷售的怪事頻頻出現,諸如汽車等「世界第一」、「世界前列」的產業,紛紛要減產甚至停產。
在中國,生產過剩既是經濟放緩的結果,又是經濟放緩的原因。所以在這方面,最易看錯病,吃錯藥,令中國經濟進入惡性循環之中。

中國的第二大風險,是地方債務。中國地方政府熱中大投資、上項目、大拆大建房地產,一方面依靠「土地財政」,一方面靠東拆西借,形成大量的地方債務。一旦經濟放緩,靠賣地的「土地財政」減收,加上地方債務到了集中還款期,問題就來了,「中國式的歐債危機」,就是地方債務的危機。

隨著還款高峰期的到來,地方政府集中償貸壓力增大。據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進行的債務測算,地方平台還貸高峰期集中在2012年到2014年,3年平均還貸2.63兆元人民幣。而地方還債,大約有3種招術,即借新還舊、借長還短、拆東牆補西牆。在經濟放緩情勢下,一旦籌借無方,又揭出大量違規、問題債務,麻煩就來了。
更可怕的是,由於經濟放緩,地方為了保增長,出政績,大量上馬基建項目,其中包括像上一輪大投資時期上的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問題項目,以及大量的重複建設項目,由之不僅帶來投資浪費,也帶來債務惡性累積,風險爆發可能性進一步加大。

第三大風險,是房地產市場的大起大落。就全國而言,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混亂仍未清理乾淨,不僅亂象叢生,還蘊育著新的麻煩,那就是經歷一輪房地產調控,人們終於認識到房地產是個市場,市場的價格會有起有落,不會一直暴漲,這本是好事,但也為房地產價格急跌的危機,埋下伏筆。

由於中國這個市場目前是扭曲的,所以隨時有急漲暴跌的可能。而房地產市場一旦因之波動,會牽動大批資金流入房地產的銀行,會波及地方政府的地方債,也會影響到財政的穩定,影響到整體經濟的平穩。
當危機到臨時,風險有可能單個引爆,也有可能接連爆炸。中國經濟中的這些風險,目前其實都是高度關連的。同時後果也相似,都是由經濟問題而引發出社會問題,由經濟危機而引發政治危機。
【2012-07-16/泰國世界日報】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2012港校錄取分數 比北大、清華高


       今年香港招陸生春暖花開,香港大學有1萬2438名陸生申請入學,招到21名狀元,其他港校也隨之跟進,申請人數、狀元數創新高。
     本月中旬,多所港校陸續結束大陸招生錄取,繼6日香港大學開出「錄取21名大陸省市狀元」的歷來新高紀錄,其他港校也不甘示弱,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在各省市開出「錄取分數比北大、清華還高」的好成績,讓清華、北大處於被動窘境。
     香港城大雲南開出佳績
     上周三,香港科技大學宣布今年共錄取151名大陸學生,其中在北京錄取41人的高考(大陸大學入學考)平均分數高達660分,超出了清華、北大的提檔線(有資格入圍篩選,但並非最後錄取分數);香港城市大學在雲南錄取的3名理科考生,最低分627分,最高分639分,都比北京大學錄取的620分雲南理科考生分數還高,換言之,能考上北大還不一定考得上香港城大
     此外,香港城市大學在北京錄取的考生,理科錄取平均分為649分,高出一本線172分;文科平均分606分,高出一本線111分。這個分數基本上僅次於北大、清華,比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錄取分數略高。
     令人吃驚的是,香港科技大學建校僅20年,卻在諸多權威排名中屢次超過清華、北大等百年名校,去年QS亞洲大學更搶下亞洲第一。香港科大協理副校長兼學務長譚嘉因表示,今年該校共收到6620份大陸學生申請,申請人數最多的是北京,占21.6%。該校邀請1152人參加面試,最終只錄取151名學生,淘汰率驚人。
     港科大首次錄取青海生
     錄取學生中,有41人來自北京,高考平均660分(滿分750分);34人來自廣東,高考平均667分(滿分750分);18人來自上海,高考平均524分(滿分600分);10人來自天津,高考平均680分(滿分750分)。香港科大更首次在青海錄取一位考生。
     譚嘉因說,今年香港科大錄取的大陸學生高考成績拔尖,約各省考生的前0.01%至2%之間。以北京為例,41名學生高考平均660分,已經超過了清華和北大的提檔線。他強調,這些學生除了學業成績優異,還具備優秀的獨立思考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邏輯思維及分析等能力。
資料來源: 旺報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招陸生 為何香港能台灣不能


        台灣的陸生政策幾乎只可能走向「擇優」,未來決策單位即使不「讓利」給陸生,至少也要做到「最大善意的公平」,校方則應給予優秀陸生合理而友善的學習環境。
     大學部招陸生4日放榜,錄取999人;6日有322人放棄錄取,因此實際錄取677人,放棄錄取率約1/3;加上先前的研究所陸生329人,今年的陸生人數幾乎可以確定是1006人。為何說「幾乎」呢?因為9月報到之後,人數還可能往下掉:以去年為例,2011年放棄錄取後是975人,但9月真正報到僅928人。
     陸生來台兩年成長不多
     換言之,陸生來台政策實施第2年,人數成長不多,今年大學部1/3的放棄錄取率,更讓教育部門情何以堪。恰逢香港大學上周五公布大陸21名省市狀元「棄北大清大、就讀港大」,台灣招陸生似乎進入停滯期。很多人不僅要問:「為何香港能,台灣不能?」或可從幾個角度自我檢視:
     第一,台、港招生目的不同。香港人口700萬,共有8所由特區政府資助的重點大學,每一所站出去都是世界級名校,2011年8所港校共錄取了1400多名大陸尖子生,因此港校招生目的是「擇優」。相較之下,台灣人口2300萬,卻有160幾所大學,近年來少子化加上大學過多,很多後段班學校招生不足,因此想用陸生解決台灣本身的問題,希望廣招陸生。
     招生政策矛盾很奇怪耶
     「擇優」和「廣招」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招生政策,很難兼顧,偏偏台灣的陸生政策兩個都要,結果兩頭空。
     以「擇優」來講,若想和香港一樣只招大陸尖子生,則招生的台灣學校應該端出最佳陣容,例如世界排名前百大(包括一般校院和技職校院),並以優厚的獎學金吸引優等陸生。
     以「廣招」來講,若想拯救後段班校院,則應該開放二技,讓大陸1000多萬名專科生可以來台,拿到本科學位。
     但現在的陸生政策是:只讓大陸最好的41所985大學學士生來台念研究所,這是「擇優」思維;但開放160多所台灣學校讓他們選,這是「廣招」思維。結果陸生當然只選擇台灣前段班大學。
     另一方面,沒有設定面試機制,沒有設錄取標準(今年才規定二本線以上可以申請),這是「反擇優」;擔心陸生擠爆台灣學校,所以限制名額,這是「反廣招」。
     招生政策前後矛盾,加上三限六不中的「限領域」涉及保護特定利益團體,「不能打工、不給獎學金、不能考照、不能就業」涉及歧視,難怪連台灣教授和學生都看不下去,淡江教授張五岳日前曾說陸生何苦來台「屈就」?台大批踢踢「鄉民」們也多為陸生抱屈。
     招生方式港校主動出擊
     第二,台、港招生方式不同。港校招陸生不是只靠自身品牌,還很積極招攬陸生,幾乎每所港校每年都有好幾組人馬深入大陸20多個省市,辦招生說明會及面試,且每年邀請陸生來港參加「校園體驗日」。面試才能真正測出學生的能力;校方出錢邀請學生來校參加「校園體驗日」,則是友善、主動、自信地讓「未來學生」更了解辦學成果。
     反觀台灣,目前招陸生採聯合招生,用大陸高考成績篩選大陸學士生,用書面審查篩選大陸研究生。這固然是最快、最省成本的方式,卻不能照顧到各個系所的需求,也看不出積極招生的誠意。幸好目前已有部分學校突破限制,例如今年台大城鄉所用skype面試陸生,實踐大學校長建議設計系所增加書面審查,金門大學落地接待陸生來校參觀,金大校長李金振表示,他有信心「陸生來看過金門大學就會想留下來」。這些舉措不見得要花大錢,頂多麻煩了一點,但卻能保證學校招到更適合的學生。
     對待陸生至少做到公平
     持平來看,台灣的陸生政策是兩岸之間的「讓利」結果,是國民兩黨之間的「政治妥協」結果,對陸生並不公平。但政府之間可以「讓利」,政黨之間可以「妥協」,大陸學子卻不需要對台灣學校「讓利」、「妥協」;他們只需要考慮自己,這是人之常情。台灣給予陸生的條件並不好,當然難與港校抗衡,更別提港校的豐厚獎學金和留港就業政策(在香港連續待7年可獲居民證)了。
     目前看來,「二本線以上才可以申請」的規定,幾乎已經確定台灣的陸生政策只可能走向「擇優」。因此未來決策單位即使不「讓利」給陸生,至少也要做到「最大善意的公平」;校方則應主動出擊,給予優秀陸生合理而友善的學習環境。
資料來源: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