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感謝各位朋友對於本站的支持鼓勵,為了提供更完整的內容,筆者將過去獨立版面的文字集結於新站:夏一跳的私房觀點(樂觀進取愛分享),歡迎舊雨新知繼續給予批評指教!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招陸生 為何香港能台灣不能


        台灣的陸生政策幾乎只可能走向「擇優」,未來決策單位即使不「讓利」給陸生,至少也要做到「最大善意的公平」,校方則應給予優秀陸生合理而友善的學習環境。
     大學部招陸生4日放榜,錄取999人;6日有322人放棄錄取,因此實際錄取677人,放棄錄取率約1/3;加上先前的研究所陸生329人,今年的陸生人數幾乎可以確定是1006人。為何說「幾乎」呢?因為9月報到之後,人數還可能往下掉:以去年為例,2011年放棄錄取後是975人,但9月真正報到僅928人。
     陸生來台兩年成長不多
     換言之,陸生來台政策實施第2年,人數成長不多,今年大學部1/3的放棄錄取率,更讓教育部門情何以堪。恰逢香港大學上周五公布大陸21名省市狀元「棄北大清大、就讀港大」,台灣招陸生似乎進入停滯期。很多人不僅要問:「為何香港能,台灣不能?」或可從幾個角度自我檢視:
     第一,台、港招生目的不同。香港人口700萬,共有8所由特區政府資助的重點大學,每一所站出去都是世界級名校,2011年8所港校共錄取了1400多名大陸尖子生,因此港校招生目的是「擇優」。相較之下,台灣人口2300萬,卻有160幾所大學,近年來少子化加上大學過多,很多後段班學校招生不足,因此想用陸生解決台灣本身的問題,希望廣招陸生。
     招生政策矛盾很奇怪耶
     「擇優」和「廣招」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招生政策,很難兼顧,偏偏台灣的陸生政策兩個都要,結果兩頭空。
     以「擇優」來講,若想和香港一樣只招大陸尖子生,則招生的台灣學校應該端出最佳陣容,例如世界排名前百大(包括一般校院和技職校院),並以優厚的獎學金吸引優等陸生。
     以「廣招」來講,若想拯救後段班校院,則應該開放二技,讓大陸1000多萬名專科生可以來台,拿到本科學位。
     但現在的陸生政策是:只讓大陸最好的41所985大學學士生來台念研究所,這是「擇優」思維;但開放160多所台灣學校讓他們選,這是「廣招」思維。結果陸生當然只選擇台灣前段班大學。
     另一方面,沒有設定面試機制,沒有設錄取標準(今年才規定二本線以上可以申請),這是「反擇優」;擔心陸生擠爆台灣學校,所以限制名額,這是「反廣招」。
     招生政策前後矛盾,加上三限六不中的「限領域」涉及保護特定利益團體,「不能打工、不給獎學金、不能考照、不能就業」涉及歧視,難怪連台灣教授和學生都看不下去,淡江教授張五岳日前曾說陸生何苦來台「屈就」?台大批踢踢「鄉民」們也多為陸生抱屈。
     招生方式港校主動出擊
     第二,台、港招生方式不同。港校招陸生不是只靠自身品牌,還很積極招攬陸生,幾乎每所港校每年都有好幾組人馬深入大陸20多個省市,辦招生說明會及面試,且每年邀請陸生來港參加「校園體驗日」。面試才能真正測出學生的能力;校方出錢邀請學生來校參加「校園體驗日」,則是友善、主動、自信地讓「未來學生」更了解辦學成果。
     反觀台灣,目前招陸生採聯合招生,用大陸高考成績篩選大陸學士生,用書面審查篩選大陸研究生。這固然是最快、最省成本的方式,卻不能照顧到各個系所的需求,也看不出積極招生的誠意。幸好目前已有部分學校突破限制,例如今年台大城鄉所用skype面試陸生,實踐大學校長建議設計系所增加書面審查,金門大學落地接待陸生來校參觀,金大校長李金振表示,他有信心「陸生來看過金門大學就會想留下來」。這些舉措不見得要花大錢,頂多麻煩了一點,但卻能保證學校招到更適合的學生。
     對待陸生至少做到公平
     持平來看,台灣的陸生政策是兩岸之間的「讓利」結果,是國民兩黨之間的「政治妥協」結果,對陸生並不公平。但政府之間可以「讓利」,政黨之間可以「妥協」,大陸學子卻不需要對台灣學校「讓利」、「妥協」;他們只需要考慮自己,這是人之常情。台灣給予陸生的條件並不好,當然難與港校抗衡,更別提港校的豐厚獎學金和留港就業政策(在香港連續待7年可獲居民證)了。
     目前看來,「二本線以上才可以申請」的規定,幾乎已經確定台灣的陸生政策只可能走向「擇優」。因此未來決策單位即使不「讓利」給陸生,至少也要做到「最大善意的公平」;校方則應主動出擊,給予優秀陸生合理而友善的學習環境。
資料來源:旺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