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以來,台資企業逐步大舉進軍中國大陸。過去30年,大陸台商的結構及面貌不斷變化,從製造業推進到服務業,由勞力密集產業進展到高科技產業,從外銷為主到搶進內需市場。
另一方面,大陸經濟出現大躍進式的成長,經營環境隨之出現巨大變動。和其他在大陸拓展的企業一樣,台商面臨經營成本上漲、缺工、缺電及融資難等多重挑戰。
如今,遲遲無法落幕的歐債危機,對許多台商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去年提供贊助(大學生赴大陸台資企業研習)的台商,今年聯繫時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表示不再贊助了,原因很可能是經營困難。」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陳明璋一語道出部分大陸台商目前面臨困境。
陳明璋做台商張老師多年,也看過大陸台商這些年來的生存百態,他指出,以外銷為主的大陸台商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單」,就算接到訂單,價格也不理想。
如連續劇般地持續上演的歐債危機,衝擊全球金融市場,也拖累全球經濟。儘管大陸今年5月進出口規模再創新高,經濟學家警告不應過度樂觀,大陸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也稱下半年外貿形勢依然嚴峻。
除了外部因素,中國大陸內部經營條件的改變更對台商造成長期壓力。
大陸推動以內需拉動經濟成長,提出「十二五」期間最低工資年均增長13%以上的目標。去年共有24個省市調升,平均升幅達到22%,今年也有多個省市調升,標準線上移,也帶給一般台商的工資助漲推力。
為保障勞工權益,大陸官方今年全面推行的社保五險合一,更加重企業負擔。一位在上海的台資企業負責人說,公司每個月為大陸員工支付的五險一金(社保五險及住房公積金),接近其總薪資的50%。
人事成本增加的同時,許多台商還面臨缺工、缺電、資金周轉等諸多挑戰。諷刺的是,由於經濟走緩,預估今年大陸缺電狀況可望改善。
受衝擊台商不只是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進入價格戰時代的科技產業也很辛苦。依目前的市場狀況,以代工為主的電子業者如果沒有進入蘋果或三星的供應鏈,就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位於北京、從事產業市場研究的前瞻商業資訊公司日前就以「成本優勢不再,江蘇昆山台企利潤崩盤尋出路」為題發表文章,強調由於利潤空間擠壓,大家都不賺錢了。
文章點出,長三角的台企與陸企都面臨找不到工人、原物料成本飆漲、稅負減免終止、人民幣飛奔造成匯損、供電不足導致出貨不穩等問題;還有票期過長與銀行緊縮銀根,現金流左支右絀。
不過,在這一波內外經濟環境變動之中,並非所有台商都受害。走在上海街頭,映入眼廉的是達芙妮、85度C、永和豆漿等品牌,到處可見台資企業不同的身影。中華兩岸連鎖協會理事長王國安形容,從起床到睡覺,上海人的一天都有台資企業提供服務。
大陸推展內需市場,為主攻內需市場的台商帶來利多。王國安舉例,台灣連鎖業進軍大陸甜品市場仍大有可為。
雖然今年大陸經濟走緩,銷售嬰幼童用品的上海「黃色小鴨」董事長許復進看好「龍年」業績。
於是,大陸台商呈現「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景象。陳明璋指出,出口業者面臨的困境還在惡化,廣東狀況最不好,福建今年也不理想,再來就是華東地區;若無法轉型成功,可能一至二成會倒閉。另一方面,服務業及連鎖業則狀況不錯。
面對生存之戰,從事外銷的台商部分轉型進軍內銷市場,部分選擇「以拖待變」。
對不少人而言,早年購入的大面積廠房土地成為最後生存的機會,因此轉向房地產開發。
由於投在大陸的資金及資源比其他國家業者多,這些從事外銷的台商沒有退路,往往只能選擇苦撐,拚到最後。
如果最後市場狀況沒有轉好,子女也不願接手,恐怕還是得走上結束營業一途。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